舌系带短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统一于茶汤滋味中的味道和口感,是在说什么
TUhjnbcbe - 2022/10/15 13:47:00

滋味的解释是舌头尝味道所得到的感觉,味道,现在比较普遍认同的,有酸甜苦咸鲜,脂肪,金属等。这些类型和它们的浓度,构成了味道的体验。除了味道,我们还有口感,在烹饪学中,口感是指食物在人们口腔内,由触觉和咀嚼而产生的直接感受,是独立于味觉之外的另一种体验。比如冷热(温凉热汤),软硬(软糯酥滑脆嫩),喝饮料也有口感,比如茶的粗细,软硬,顺滑滞涩,爽润。

关于味道,一般认为是舌头上的味蕾在起主要作用。而口感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少见。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触觉,口感的产生离不开感受器官,神经通道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这和味蕾很相似。口腔医学一般从温觉,触觉,痛觉来说明口腔的感受,主要的感受器在黏膜,舌尖,唇部,牙周膜等处,以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来接受信号。

触觉小体,有被囊神经末梢的一种

在舌体背面黏膜上许多淡红色乳头状的小突起,叫舌乳头,此乳头由粘膜组成,每个乳头都以固有膜的结缔组织(高等动物管状器官皮下,富于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为轴心,外覆以复层扁平上皮,乳头内有丰富神经末梢,负责传递味觉感受。

乳头和乳突都是指乳状突起

舌乳头按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4种。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叶状乳头已趋于退化;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数量虽少,但味蕾主要分布于此。

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呈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密集的舌背,舌尖和侧缘,少数分散在软腭,会厌及咽等部上皮内。味蕾顶端有一小孔,称味孔,与口腔相通。当溶解的食物进入小孔时,味觉细胞受刺激而兴奋,经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会厌,软腭和咽部

关于味蕾的数量,有不同的说法,比如

舌头上的味蕾数量有~个。

又或者

成人约有个味蕾。

味蕾数量或许不那么清晰,实际上,我们也确实不大在意它有多少个,不过对于味蕾数量和敏感度的规律,从生活经验出发,我们还是比较认可的:青年时期最多,到老年则减少;味阈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味觉敏感度随之下降。

味蕾的结构,一般认由味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不过细胞图还是有不同的流派:

味细胞和基底细胞,基底细胞比味细胞小支持细胞和味细胞,支持细胞比味细胞大味蕾的电镜图

关于味蕾和味觉的科学探究,始于年的德国,当时D.P.Hanig做了一个实验,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

他分别在舌头的各个部位滴下酸、甜、苦、咸的味道,以检测对应的味道尝出阈值,对此实验的解读,后来发展出一套味觉密码的理论,比如菌状乳头的味蕾主要感受甜、咸味,叶状乳头的味蕾主要感受酸味,而轮廓乳头、软腭及会厌等处的味蕾主要感受苦味。

后来,人们在实验中逐渐发现味觉地图并不准确,同时,超出味觉地图范围的,新的味觉特征,如20世纪初由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KikunaeIkeda)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味。以及被认为存在的脂肪味,金属味也在不断被人们认识到。

现在新的理论认为,当乳突上的味蕾接触到食物分子时,味蕾上的味觉受体细胞就开始协调工作了。也就是说,每一个味蕾,都可以识别不同的味道,对味道的辨识度和阈值,取决于不同类型味觉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每个味蕾有50-个味觉受体细胞)。由此可以猜想,人的味觉的个体差异,还是基因在起主要作用。

虽然现有的研究是这样,但喝茶的时候,味觉的感受,还会来自两颊的软肉,比如因为酸从两颊生津这样的经验,是不是说明,那里也有味蕾的分布,或者,有其他类型的味觉细胞。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一于茶汤滋味中的味道和口感,是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