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1:说话慢的孩子思维能力强
3岁宝宝还是听不懂妈妈的指令,说话慢,说话晚。是不是孩子聪明,想法多,正在思考呢?
解读误区:大量科研证据表明,3岁孩子的语言发育,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特别是随着意识的觉醒,听、说、读、写、计算等能力会有很明显的整体进步。说话慢,说话晚,说明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均落后,或发展不同步。
对照同龄语言发展指标,如果落后差距6个月以上,就需要父母警惕语言发育迟缓的可能,需要提高预防意识,应及早带着孩子接受儿童保健医生或康复医生的专业评估和检查。
孩子在初期被诊断为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和障碍后,越早恢复效果越好。
陷阱2:“大舌头”口齿不清,多数和舌系带有关,不如早点给宝宝剪舌系带
最怕宝宝说话不清楚,连猜带比划像猜谜,最怕宝宝上幼儿园因为说话不清楚被嘲笑,老人都建议早点剪舌筋(舌系带)。
破解误区:舌系带短,指舌系带距舌尖小于3mm,舌体卷起、舔舐上腭及伸出口外等活动受限,舌尖呈圆弧状、倒V状或W状。
舌系带过短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4%~5%,临床上,除非存在明显的母乳吸吮困难,否则不建议进行舌系带过短的手术治疗。
婴幼儿时口腔结构还在发育中,舌系带短的问题会随着发育而改善,不影响语音,而语音清晰度主要由年龄的增长和语言的成熟有关,并认为舌系带矫正术其临床意义不大,语音发音的清晰度主要通过语音的训练来改善。另外,给宝宝早点剪舌系带,可能会耽误对其他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的预防。
陷阱3:父母说话发音不标准,依靠电子产品能帮助宝宝发展语言吗?
有的方言习惯或本来说话就不清楚的父母,非常担心宝宝的语言学习模仿了坏习惯,另外还有的宝宝是爷爷奶奶老人帮带,老人说话慢,不懂得如何教宝宝说话,怕耽误了语言发育,因此使用学习机,让宝宝跟读也是一种好办法,这种办法真的有效吗?
破解误区: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离不开语言环境的熏陶。宝宝的语言启蒙,来源于对父母的模仿和学习,不仅需要听辨声音,还需要通过观察口型,表情、眼神、肢体等,来体会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真谛。
而电子产品只会发声,永远无法替代父母亲子交流时产生的共情作用。另外,语言环境的塑造是多方面的,宝宝通过与父母的玩耍和游戏中,习得语言的效率最高,这些都是学习机不可弥补的缺点。
陷阱4:宝宝听力下降对语言有影响吗?
有的宝宝听觉下降,听力受损,到了3岁还是不会说话,或说话发音不标准,可是父母觉得宝宝还是可以听得到一些声音的,对语言发展影响不大,如果给宝宝戴助听器经常损坏,还会引起歧视。
破解误区:听(即语言的输入),是说(即语言表达)的基础,每一个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都应该接受听力检查,排除听力问题导致的语言发育问题。虽然医院都接受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但是有些听力障碍是迟发性的,且发病年龄不一致。
听力损失儿童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可以听懂家长的指令,因为这些孩子可以通过其他观察(比如对肢体语言和手势的观察)等做出反应。
所以,对处在习得语言关键期的婴幼儿进行定期听力筛查非常重要。另外,一定要保护好宝宝的剩余听力,这对语言发育阶段的宝宝非常非常重要,对语音的模仿,对语义的理解,逻辑思维,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等,都会产生很多不可预估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