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林小强生前收藏的17件稀世珍宝
TUhjnbcbe - 2021/5/10 18:27:00
北京看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323/4359087.html

 年8月10日,福建长福集团董事长、著名收藏家林小强突然去世。林小强或许是当今内地收藏古董器物最大的藏家,瓷器、金银器、玉器可谓洋洋大观,其代表性藏品包括年苏富比万港元的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等等。由于其为人处事作风较谦恭,虽为国宝回归做出极大的贡献,但知名度也仅为收藏圈的人所知悉而已。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因战乱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每一件国宝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近20年来,林小强把长福公司的盈利几乎都投在了收藏上,但逢春秋两季拍卖,有时候还举债买宝,尤其是对海外回归的宝物。下面请跟随笔者一同欣赏林小强的部分藏品,一同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


  


  福建长福集团董事长、著名收藏家林小强


  


  *地绿彩龙纹贯耳瓶,清乾隆


  


  *地绿彩龙纹贯耳瓶,清乾隆,H:30.5cm撇口,束颈,圆腹,束胫,圈足;通体以*釉为地,以绿彩加刻画饰海水云龙纹,颈部两侧配贯耳,贯耳上下有回纹一周;圈足内有六字三行篆书刻款。发色纯正,*绿两色搭配协调,带有皇家御用瓷的装饰风格。


  


  乾隆玉玺,清乾隆


  


  乾隆玉玺,年代:清乾隆,材质:玉,尺寸:12.5×12.5cm,印文:乾隆御笔此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原为法国收藏家爱米尔·吉美(EmileGuimet,-)收藏,爱米尔·吉美早在一百多年前探访过东方各国并收藏了许多珍品,成为法国东方古物交易场上的活跃人物和行家里手,他的收藏品奠定了日后举世闻名的吉美博物馆的基础。这件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在乾隆时期编纂的全部乾隆御用玺印实物钤印而成的《乾隆宝薮》中均有明确的著录,是乾隆帝在继位初期制作的重要宝玺之一。玉玺所用玉质地极为通灵温润,通体洁白细密,在制作宝玺的白玉中宝属罕见,而且体量硕大,印面达到12.5厘米见方,是所有乾隆帝名号玺中最大的一方。此宝交龙钮中的双龙身形瘦劲,平滑无鳞,背部龙锗参差,挺胸,头微昂,平视前方,神态威猛张扬,双龙身体盘绕之状甚明显。雕琢精细,抛光一丝不苟,平滑如镜。其风格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制作于清初的满文“奉天之宝”,“天子之宝”等金质国宝以及年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拍卖的碧玉“康熙御笔之宝”的交龙钮相一致,均系典型的清早期交龙钮风格。如此巨大的宝玺,通常都是钤用于比较大型的作品上的,极有可能是用于钤盖在较大宫殿匾额上的。白玉质,交龙钮,印面正方形,汉文篆书“乾隆御笔”四字,阳文。来源:购自香港苏富比年秋拍。出自北京寿皇殿,年。原为法国吉美家族旧藏,购自二十世纪初著名巴黎古董商GalerieLangweil。


  


  金胎錾“云龙”嵌宝石爵及“团花图”嵌宝石盘,明万历


  


  金胎錾“云龙”嵌宝石爵及“团花图”嵌宝石盘,年代:明万历,材质:金,尺寸:爵高10cm;盘直径17cm,款识(盘):大明万历辛丑年银作局造九成色矿金这件华美绚丽的明万历金胎錾“云龙图”嵌宝石爵及“团花图”嵌宝石盘,是供万历皇帝日常御用,是同系列御制金器的极致之作,亦可足媲美出土于其陵墓“定陵”内的精美上乘随葬金器,亦尽显乾隆年间清宫皇家作坊艺匠们绝顶的技艺与创思,令人叹为观止。该爵外观刻一个大型寿字符,两端的龙被一对嵌着三颗红宝石的龙头柄对分,边缘饰以一对宝石点缀的祥龙纹,爵足为三只伸展开的龙腿。圆盘内有一枝叶状缠枝莲花,并环绕着如意纹饰,边缘交互镶嵌着蓝宝石,祥云纹饰之间均匀分布着蓝宝石和红宝石,整体制作精细,风格富丽,充满皇家风度。明清两代的御制金器,属异常珍稀且制作极尽奢饰瑰丽的宫廷工艺类别。北京与台北两故宫博物馆藏内的传世明朝金器,更是绝无仅有。来源:购自香港苏富比年秋拍。


  


  五曲折枝簇花纹鎏金大银碗,唐


  


  唐五曲折枝簇花纹鎏金大银碗,年代:唐,材质:金银,尺寸:直径24.2cm此银碗,敞口,斜腹,圈足,略呈斗笠形。錾刻纹饰填金,内底心装饰石榴等奇花异果和舒展的蔓叶,碗口分作五瓣葵形,每一瓣碗内外壁上均装饰有大团的折枝花叶,枝叶张开,围绕完全绽放的花朵,内外团花相互映衬,更显风姿绰约。银碗口沿饰花瓣纹窄带一周,重叠连绵,相互追逐,纹饰简洁典雅,制作精巧,独具风格。唐代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对金银所有的神秘观念,同时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渗透到等级观念中,加之皇室和权贵们对金银器物的喜好,这些都为唐代金银器物的制造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唐代金银器的制作达到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史上的最高峰。来源:购自英国伦敦苏富比年春拍。


  


  折枝花鎏金银渣斗,唐


  


  唐折枝花鎏金银渣斗,年代:唐,材质:金银,尺寸:直径10.9cm,款识:思玉此件渣斗,口作喇叭形,束颈,体呈覆柿形,圈足。口部、壶体及足均为四瓣,盘口四瓣形制相应对称。渣斗表面以鎏金法做牡丹花纹饰,一枝分作三朵牡丹,花朵完全盛开,形成繁缛的团花,喇叭形的盘口边缘装饰有攀绕的唐草花纹鎏金窄带,团花与窄带花瓣交相辉映。壶体一周曲率一致,有节奏与韵律感,使渣斗无论从哪个侧面看,纹样都多变而又和谐,达到整体纹样布局合理,图案色调鲜明、结构完美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造型精致,纹饰瑰丽,是唐代金银器中罕见的精品。渣斗,也称唾盂,是古代较为常用的生活器皿,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瓷器渣斗使用,并且流行。国泰民安、财富殷实和自由开放的大唐帝国,奢糜享乐之风盛行,对金银器的竞逐追求,成为值得炫耀的习尚,其制作技术之高超,装饰之精美,品类之繁多,皆前所未有。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其雍容华贵的外观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展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体现了盛世风采,堪称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来源:购自英国伦敦苏富比年春拍。


  


  白玉错金银螭龙纹抱金插屏,汉


  


  汉代白玉错金银螭龙纹抱金插屏,年代:汉,材质:白玉、金、银,尺寸:高16cm插屏属于台式类观赏屏风,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家具之一,屏又称“扆”、“邸”,《尚书》载“犹设黼扆缀衣”,《周礼·掌次》载:“设皇邸”,可见屏风除了挡风与遮蔽之外还是体现主人身份的一种陈设。这件插屏为单托式插屏,是汉代创作的产物,整扇屏风采用完整的白玉制作,高达16厘米,在白玉稀缺的汉代可谓硕大,外周以纯金箔包镶作为边框,上面打制出凹凸的云纹,既富有立体感,又有传统纹饰的古朴典雅之美,底座同样也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除了用金箔包边之外,在其两侧平面上也以贴金手法进行装饰,另外,还以两对红玛瑙雕作横枨装饰底座同时也将底座和屏风二者连接固定,使插屏的整体结构更为稳固。这件汉代螭龙纹抱金插屏在屏风装饰上采用了非常典型错金银的手法加以制作。错金银手法的运用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时期,多是在青铜器上镶嵌金、银丝状花纹,而用于白玉的则极为罕见稀少,工匠先在根据纹样在白玉上錾刻出凹槽,然后以金丝或金片进行镶嵌,镶好的作品表面并不平整,必须与错石进行打磨,使金丝或金片与底面“严丝合缝”,最后以皮革或木炭加清水反复打磨,达到光滑平整的境地。这件插屏中正面的五条夔龙与两熊一猴均采用了错金银的技法加以装饰,尤其是夔龙的身体,金银两色交错,更突出其扭动遨游的身姿,每一节龙身还有龙爪都以较为规整的几何图案进行概括,因此在画面浓缩了如此之多的动物的情况下却丝毫不显繁乱,每一条夔龙都动态十足,其周围背景则以绿松石、青金石等宝石进行镶嵌,与龙身掩映交错,使得夔龙犹如穿行于碧海青天之中,带给人极其震撼的效果。熊与猴的皮毛则在错金的手法上又小心地磨出其毛发的质感,纤毫毕现。而插屏的背面则以浮雕手法刻出与正面相同的图案,不做错金银装饰,白玉的纯净颜色与正面华丽的错金银形成对比,更显典雅端庄。这件汉代白玉错金银螭龙纹抱金插屏工艺精湛、准确、栩栩如生,当是汉代错金银和白玉雕刻工艺集大成者,台北国立故宫和北京故宫虽有相似的插屏馆藏,但形制如此规整、做工如此精细、构思如此令人赞叹、保存如此完整的汉代白玉错金银螭龙纹抱金插屏存世中却极为罕有。来源:原英国著名收藏家ESKENAZI旧藏。


  


  翡翠灵芝蝙蝠双耳活环“福寿”四足洗,清乾隆


  


  清乾隆翡翠灵芝蝙蝠双耳活环“福寿”四足洗,年代:清乾隆,材质:翡翠,尺寸:15.2cm该洗精选优质翡翠为原料制作而成。两侧饰以一对展翅蝙蝠俯于菊花之上,各套一环,另两侧对称有如意状纹饰,腹下有四如意纹式足。配精雕木座,刀工快利、准确与器物成一体。浑然天成的翡翠洗置于精巧的底座之上,彰显出乾隆时期在艺术水准上所追求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相结合的经典。翡翠在十七世纪清顺治年间由缅甸流入中国,当时翡翠多为皇室所有,流散到民间甚少。自乾隆帝开始,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位皇帝及后妃们均对翡翠情有独钟,宦官和商贾以翡翠收藏丰俭来衡量财势,故而翡翠又称之为“皇家玉”、“帝王玉”,其地位凌驾于各种宝石之上。来源:购自香港苏富比年秋拍。


  


  白玉雕“九如”双环耳盖炉,清乾隆


  


  清乾隆白玉雕“九如”双环耳盖炉,年代:清乾隆,材质:玉,尺寸:高11.6cm该器其材质纯净、温润,通体洁白无瑕,晶莹剔透。所以,工匠仅在双耳及盖顶琢雕灵芝九朵,余者不忍作任何雕琢,以素面表现其无暇而又惊世骇俗的玉质,诚可谓别具匠心。灵芝亦是如意,而“九”是单一数字中最大者,中国人以九为至尊之数。《诗经·小雅·天保》曰:“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中凡九“如”字,后人以“天保九如”为祝颂之意,器型端庄典雅,盘状的炉口配合乳丁式的炉足予人稳若泰山、坚如盘石之感,九如意作工精湛,双环耳打磨圆润,再衬上工艺甚佳的紫檀原装座,益显雍容华贵。来源:购自北京中汉年秋拍。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十棱葵口洗,明宣德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十棱葵口洗,年代:明宣德,材质:瓷,尺寸:直径18.9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款明初葵口洗器形承龙自宋官窑器,但带同形圈足。此器形在永宣期间极受酷爱,除单色釉的例子外、青花的作例亦时有见闻。而宣德内云龙外团龙纹的葵口洗可算最具代表性。他们里面的纹饰通常一致:在洗中心绘以五爪游龙穿梭于祥云间的雄姿,棱壁上下各饰双圈蓝缐。外壁以二组上下相对及较小的团龙纹饰配合。团龙纹则可分带框和无框二类。是次拍卖屡前者。同類葵口洗在一些知名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内可以找到,如台北故宫博物馆和伦敦戴伟德收藏。来源:扬州文物店


  


  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清乾隆


  


  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年代:清乾隆,材质:瓷,尺寸:直径16.1cm,款识:乾隆年制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精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它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其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件双方框四字楷书款的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同类碗在乾隆作品中极为罕见,应是内府作坊的制品。此器外壁通体宝石蓝地,四对螭龙面面相对,龙身环绕成开光,内绘折枝莲,外间以番莲,纹饰布局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仅存一对,另一只被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来源:购自香港佳士得年春拍。此器原为著名日本艺术收藏家中野太郎(_)之旧藏,于二十世纪初购入。


  


  粉彩过枝福寿双纹盘,清雍正


  


  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纹盘(一对),年代:清雍正,材质:瓷,尺寸:直径13.4cm×2,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此对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心绘一株苍茂的桃树沿盘壁蜿蜒伸展至外壁,枝上有盛开的桃花和花蕾,八颗嫣红的桃实,五颗在盘内,三颗在盘外,浑然连成一体。五只蝙蝠翩翩飞舞其中。底足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此对盘形态娇小,造型端庄秀雅。运用过枝花的手法在白底上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绘八桃五蝠,取“洪福齐天”、“福寿双全”之意。此画法兴起于雍正时期,一直影响及道光。粉彩始创于康熙,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施釉和彩绘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器正是其中一例。雍正时期一般绘八桃,乾隆时多绘九桃,故有“雍八干九”之说。雍正时期粉彩绘八桃、五蝠的瓷盘以尺寸来看可归为四类,如此器口径只有13.4厘米,为同类中最小的一种,是目前传世品中的孤品。来源:购于香港佳士得年春拍;此器来源有绪,原为美国著名藏家BarbaraHutton的私人珍藏,后由赵从衍收藏,年5月19日于香港苏富比赵从衍基金会专拍中拍卖,拍品号。在由赵从衍收藏前,此器于年7月6日于伦敦苏富比拍卖,拍品号,年11月29日再次于香苏富比拍卖,拍品号。


  


  釉里红龙纹瓶,清康熙


  


  清康熙釉里红龙纹瓶,年代:清康熙,材质:瓷,尺寸:高21.5cm,款识:大清康熙年制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还原焰烧成。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工匠熟练掌握了烧成难度较大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技术,宫延开始大量烧造这种瓷器,作品图案线条清晰、发色纯正,烧造技术堪称炉火纯青。这件清康熙釉里红龙纹瓶瓶口微撇,短颈丰肩,弧腹,圈足,造型端庄,线条优美,为宫廷陈设之精品。通体以留白的装饰技法,从肩部至足部绘制一条贯穿的釉里红长龙,鬃毛竖起,四爪贲张,虽无云纹,却犹如在云海之中穿行一般,矫健威武,又以青花点睛,炯炯有神。釉里红色调清晰,浑厚凝重,其颜色尤其鲜艳,是釉里红中罕见的佳品。来源:购于香港富得拍卖。


  


  青花双狮头耳龙纹罐,元


  


  元青花双狮头耳龙纹罐,年代:元,材质:瓷,尺寸:高38cm青花瓷的烧制始于唐代巩县窑,成熟于元代景德窑。元代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历史文献和考古之空白,长期以来人们不识元青花之真貌。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结合收藏于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大瓶和分别藏于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实物,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元青花面貌得以确立,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元青花选用波斯钴料,青花发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丰富,以装饰多层次布局为典型特征。此器造型古朴,形制较大,气势雄伟,青花发色浓艳,明翠欲滴,纹饰笔意酣畅,洒脱自然,为元代青花瓷的典型器。此罐即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青花纹饰堂皇富丽,堪称元代青花器之典范。罐短颈,鼓腹,肩部塑对称双兽耳,气息宏伟。通体以青花为装饰,自上而下共分数层,口沿为卷草纹,颈部中间以凸弦纹相隔,上下皆为缠枝牡丹纹,肩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云头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绘双龙纹,巨龙相互追赶,气势威武。下以一周卷草纹为界,胫部为不相连的变体莲瓣纹。无论造型、纹样,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上龙的形象大多是头部较小,角如丫枝、双目圆瞪、长鼻,很容易辨认。伦敦大维德基金那对著名的青花瓶,制于年,所绘龙纹就与此相近龙劲幼细而前后足之间的龙身较宽,符合元代龙纹的特色。张口吐舌的造型,分外生动有趣。而此类于大罐肩部以如意形状开框绘画的特殊纹饰也是元青花非常独特的典型特征,如意开框内的纹饰分两类,第一类包括了海水凤凰、神鸟和神兽之类的生物,如年出版ReginaKrahl编写的《托普卡比宫收藏的中国瓷器,第二部》(ChineseCeramicsintheTopkaplSarayMuseum,Istanbul,PartⅡ,),第页。另外一类如意肩饰内绘画的是繁复的花卉,如本品,另有朱裕平编写、年香港出版的《元代青花瓷器》一书第71页插图3-16中记载的波士顿艺术馆藏品和第96页插图4-7中记载的克利夫兰艺术馆藏品。高安出土的元青花缠枝莲纹梅瓶中也有同样的如意肩饰出现,如意肩饰中绘画的是围绕莲花的水鸟。来源:购于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


  


  青铜羽人三足盉,战国


  


  战国青铜羽人三足盉,年代:战国,材质:青铜,尺寸:高25cm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该器物为提梁式三足盉。盉身呈扁圆形,腹部饰以细密的蟠螭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盉嘴为立体的螭首,螭首两侧及后顶加塑小型圆雕蟠螭两组。覆盘式顶盖,三足作羽人形。整个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个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这被称为透雕交龙纹。提梁龙头与流口鸟头相接。盉盖有一小猴与提梁上小龙有环索连结,造型轻盈秀巧。盉表面上也饰有变形的龙纹。整个器型极为规整而优美。这件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来源:原日本著名收藏家旧藏。


  


  青铜双龙耳盖壶,春秋


  


  青铜双龙耳盖壶,春秋青铜双龙耳盖壶,年代:春秋,材质:青铜,尺寸:高57cm青铜壶为古代酒器,出现与商代,一直流行于汉代。此壶长颈侈口,肩部饰双龙耳,盖冠镂孔作花瓣状,壶腹的主纹饰为蟠曲带纹,间以绳纹相隔。造型优美灵巧,与前代庄重、肃穆的风貌有所不同。上海博物馆馆藏一件青铜耳盖壶,与此器相似,但耳、盖缺失。此器品相完美,殊为难得。来源:原亚洲著名收藏家旧藏。


  


  史颂簋,西周


  


  史颂簋,年代:西周,材质:青铜,尺寸:高27.8cm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荐「存」友里君、百生「姓」,帅隅盩于成周。休又成事,苏宾章「傧璋」、马四匹、吉金,用乍「作」彝,颂其万年无强「疆」,日扬天子令「命」,子子孙孙永宝用。释意:某位周王的第三年五月丁巳这一天,王在首都宗周命令史颂去视察成周(今洛阳)一带的官员和贵族。稣(人名)送与史颂一件玉璋、四匹马和一些铜。史颂就用铜铸造了这件铜器来颂扬周王的赏赐,并让子孙永远珍惜使用。簋的腹部内侧和盖的内侧各铸有铭文六行六十三字,根据内容可知作器者为史颂,故学术界又以此命名为史颂簋。这件青铜簋弇口鼓腹,盖沿和器口上均饰一周窃曲纹,盖上和器腹均饰瓦纹;圈足沿外侈,饰垂鳞纹,下有三矮足,足上有兽头,下端为象足形;器有双耳,为双角高耸之兽首,口吐卷舌,下有象鼻状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从器形看,属于典型西周中晚期样式。目前发现的史颂簋,据存世铭文拓片和文献记载统计,共有八件。其中盖器完整者有三件,且盖器均有铭文,除东京书道博物馆收藏一件这件外,还有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清乾隆内府编的《西清古鉴》一书中还著录一件,但不知现藏何处。盖器分开者有五件,其中上海博物馆收藏一器一盖,二者非原配;有器无盖者三件,除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外,其余二件分别为清代张廷济和陈承裘旧藏,现不知藏于何处。另外,上博所藏器身原配之盖仅存拓片,亦不知原物藏于何处。这几件史颂簋除了尺寸大小不同,形制花纹大致相同;铭文内容、篆法和行格布局亦基本一致。而且铭文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与器形的时代特征相吻合,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依据之一。史颂簋的铭文记述了周王在宗周命史颂这名官员东至成周省视苏国,恤问里君百姓,并聚教其黎庶,苏国诸侯对王之使者史颂傧献马匹、吉金等礼物,史颂因以作器之事。这是一篇具有重要的文字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铭文,清代以来的学者根据铭文内容并结合器形特征,将其归为西周恭王时器或厉王时器。来源:购于北京翰海年春拍。


  


  官窑莲蓬水注,南宋


  


  南宋官窑莲蓬水注,年代:南宋,材质:瓷,尺寸:高7.8cm,直径9cm这件水注釉色呈月白,为南宋官窑所出,制作异常精美。尤为罕见的是,这件水注整体呈上大下小的倒圆锥莲蓬形,却十分稳重。顶面微凸,莲子嵌在其中,水注中部作注一水口,整体观之玲珑可爱,体现出宋人所追求自然和谐之美的情操。来源:购于香港富得年秋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小强生前收藏的17件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