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播完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终于播完了。很多人的评价是:“有多期望就有多失望。”
在豆瓣电影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评分从开播时的8.6分一路下滑到如今的4.2分,连及格线都过不了,更别说与前两季相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豆瓣评分美食纪录片不见美食
看完第一集《器》,我没有记住任何美食,只记得一个“章丘铁锅”。导演用了6分多钟来讲章丘铁锅。节目播出后,“章丘铁锅”的百度搜索量陡然增长,淘宝上也掀起了一股章丘铁锅销售热潮。但与此同时,许多章丘当地人却表示此前并没有听说过“章丘铁锅”,而“章丘铁锅”这一个百度词条也是在《器》播出后才被创建出来。
章丘铁锅百度词条“章丘铁锅”创建历史“章丘铁锅”百度搜索指数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播完的时候,我们对它还有期待的话,那么我们这种期待很快就被后面的剧集打破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被办成了春晚,它承载得太多了,既要讲文化传承,又要照顾民族团结,还要扮演老学究的角色,时不时给我们上上课。
在第三集《宴》中,导演用了大量篇幅讲传统武术,又用了大量篇幅讲平江的宗族和传统礼节。平江遵循各种各样的古礼,自有其特殊原因,但大过年的,让我们听板起面孔的老先生说教,确实是让人倒胃口,而其中提到的一些古礼,我个人也实在不敢苟同。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宣扬这种东西需要三思,而不能任性。
第三集《宴》第三集《宴》不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用的不是前两季的人马。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首先是导演换人了。
前两季的导演是陈晓卿先生,陈先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人大的张鸣教授就说:“圈里的朋友都知道,他原本就是一个骨灰级的吃货,朋友聚餐,只要有他参与,到哪儿吃,一般都是他说了算,在微博上发的帖子,十有八九,都跟吃有关,而且有图有真相,不由得人不流口水。”
陈晓卿先生第三季的导演刘鸿彦女士则似乎更关心的是食物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关于“最希望观众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里获得什么?”这个问题时,刘女士表示“观众会获得对于美食的一种满足感,会被食物背后的人物故事所触动,同时也会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叹。”
刘鸿彦女士有一点被人忽略的是,前两季的两位美食总顾问——蔡澜先生和沈宏非先生也缺席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担任本季美食总顾问的是高炳义先生。不知这是否也对剧组的拍摄方向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一点我不敢妄加猜测。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美食总顾问令人诟病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解说词也明显不如前两季。
第四集《养》“本周的煲汤是否成功,没有人回答,只是看着汤,一点一点被喝个精光。”
这是第四集《养》当中的一句解说词,明显存在语病,不知是怎么过审的?
当然,这一季的解说还是李立宏老师,但是这次听李老师解说,我不流口水了。
《舌尖》不是春晚
其实从剧集名称,我们就能看出《舌尖》系列的变化趋势。
第一季共七集,分别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第二季共七集,分别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
第三季共八集,分别为《器》《香》《宴》《养》《食》《酥》《生》《合》。
第一季只是单纯地讲美食,第二季加入了一些人际间的感情,第三季则融入了更多文化的元素。可能导演的想法很好,但添加进来的东西真的是观众需要的吗?
《舌尖》是美食纪录片,加入点文化元素自然能锦上添花,但如果以文化为主,美食成了次要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再是美食纪录片了。
这就好比春晚的小品,大过年的,我们看春晚的小品只是想求得一笑,您就别来教育我了。所以如果《舌尖》系列还会继续拍下去的话,我还是希望它能回归美食,不要承载太多了,那不应该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所应该做的,也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所做不到的。同期上映的《老广的味道》第三季则一如既往地讲着美食,或许那才是观众的单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