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舌尖》的江西美食,味道比汤包好,本地人早餐却都不吃它
好几年前有一档美食纪录片横空出世,受到广大吃货的强烈追捧,很多人甚至以该纪录片提到自己家乡特色美食而感到骄傲,一些本来比较低调不是广为人知的美食经过这部美食纪录片的播放后都是声名大噪订单接不完,也有的美食在纪录片播出后反而走了下坡路,这部美食纪录片是《舌尖上的中国》,可能是制作人不断更换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咱们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总之该纪录片的收视率一季不如一季。
《舌尖上的中国》对江苏和广东这两个地方的美食介绍的比较多,几乎各个省份都介绍不少种美食,唯独江西的美食介绍的相当少,可能是江西的存在感比周边的地区都要低的原因吧。好不容易等到第好多季的《舌尖上的中国》总算又介绍了一款江西特色美食,这道美食还真是江西特色,看上去像包子,但却不是用面粉做出来的。
这个特色美食叫德兴龙头山乌佬果,江西会把一些小的美食叫做什么什么果,这里的果并不是水果,而是粿的意思。乌佬果的皮是用红薯粉做的,最初是使用蕨根粉,但是现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咯。里面包的馅儿基本上也就是普通蒸饺汤包的馅儿,只不过水分要比汤包蒸饺们少,而且是荤素搭配的馅儿。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蒸出来淋上酱油等调味汁,也可以再下锅油煎撒上葱花和辣椒,也就是说乌佬果既可以当早晚餐的主食,也可以当做一道菜。
乌佬果的味道口感都很棒,但是当地人早餐几乎都不吃乌佬果,做乌佬果的早餐店越来越少,也只有一些酒楼或者规格比较大的早餐店还有卖。十几年前烧饼夹油条只要两块钱的时候,一笼屉乌佬果就已经是十五块钱了,而且还是早餐店价格牌最末尾才出现。不大便宜的价格阻碍了很多人品尝这道美食,当地很多人自己家里也很少做乌佬果,原因很简单,太费时间了。
乌佬果看上去比汤包还有通透,外皮口感也比汤包蒸饺的皮要有韧劲,因为乌佬果的外皮是红薯粉加水揉成团再擀成外皮的,所以蒸熟就是晶莹剔透的样子。因为做乌佬果很费工,不少小本经营的早餐店都很少做了,因为有这时间可以做出更多的蒸饺和汤包,毕竟一天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同样的时间做出来的其他面食要比乌佬果利润大,而且乌佬果价格并不算便宜,很多人吃早餐都是简单填饱肚子并不打算花多少钱在早餐上面。所以乌佬果看上去就是汤包实际上也可以作为早餐的它,大多数本地人不把它当做早餐的一个选项。当每个人都绞尽脑汁用最少的时间挣得最大的利润的时候,注定很多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的美食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