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舌尖上的中国3为什么勾不起我们的食欲
TUhjnbcbe - 2025/3/10 19:23:00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诸如像这部近年来最火爆的纪录片,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道金字招牌。或者说,在随着年第一季神话般成为全民话题之后,就每隔几年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喜。不过,在其第三季的第一集看过仍旧有不够惊艳的感觉,实际上这种剪辑方式从陈晓卿作为总导演打造《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开始也就保留着,其实这不过是延续。或者在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出现过拍人不拍美食的诟病。如今到第三季,就个人而言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针对这每种食物摄制组的选择很多观众在评论中就有了争议。而这《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三季里,即便不只是美食,可更多的是文化么。

的确,当我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其实是很少考虑过制作美食的器皿。却也正如导演刘鸿彦所说,比如,在关于“器”承载的不仅是美食,更多的是文化。而且,对于饮食中可以说是这从“锅”、“刀”、“灶”、“笼”、“坛”等器皿的发展通道,让众位吃客看到,每一种“器”都能将人与食”贯穿在一起。在第三季以“器”作为开篇,真的是令人眼前一亮。目前,这节目才刚刚播出只放出,就被有的观众评论说,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主题的偏差,或者说主角的错位,也就是在其中借美食说人情、说世故、说历史、说时代、说风俗、说自然、说故事,等等等等。

即便如此,仔细想想如果一开始从炒白菜出发,就能很好的表现出一种叫“看似最简单的东西,要做到极致却是很难”的精神追求,这不就是匠人精神的完美表现吗?就像烹饪的江湖里一直流传的,最好的厨艺大师并不一定要做多名贵高档的美食,如果能把蛋炒饭做到极致(米要粒粒分开,且每一颗米上都要有蛋花),才是上神位。比如说,在电影《食神》最后,史蒂芬周和唐龙本来都做佛跳墙,周的罐子被炸了,他在最后时刻竟然做出了“黯然销魂饭”,真情流露而返璞归真,可以说真正的悟出了“食之真谛”哩。

既然在前两季节目里浓重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注入。那绝不是“爱就是最好的调味品”这样的赤裸表白,而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寄情于物的含蓄表达,是一种无须言明,而每个中国人都懂的意蕴。是深山中留守孩童望父母归来的眼神,是身在异乡尝到故乡美食那一刻的五味杂陈,是关中平原上随着秋风飘扬的麦香,是深山老林的平凡生活中的一味独特的调剂。看似在说着一道道菜,其实说的是无论贫富贵贱,在各自的生活中,对于人生真味的追求,绝不仅仅是口腹之欲那么简单。它们不仅刺激着味蕾,也在不知觉间触动着心弦,刺激了泪腺。

留意一下,还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舌尖上的中国3》的槽点在于跑题了。持如此观点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很多。如果对第一集失望是因为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美食,那大可不必。与其纠结没有美食,还不如去重温一下第一季来的酣畅淋漓。但是,没有跑题也不意味着第一集就是非常好看的,因为还有一大部分观众看完后的最直观感受是味如嚼蜡。坦白讲,从“器”的角度来讲述美食,个人认为立意是很不错的,也契合了导演想要“格局更大”的初衷。但想要把“器”这个话题讲好,实在是很不容易。

在咱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馒头都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更可况和饮食有关的器具。这也很明显,在第一集中导演想说的有很多,石板、石锅、穿山灶、蒸笼、铁锅、菜刀、砧板、坛子、陶瓷等等,而且对于加热的、烹炒的、进食的一应俱全。问题也就在于想说的太多,反而给观众浅尝辄止的感觉。例如,在讲述竹编蒸笼时,用蒸笼放了几个包子,拍摄了一下人们大快朵颐的场景就结束了。讲述银杏砧板时也是如此一笔带过。当你以为还在讲述砧板时,其实纪录片已经在讲刀工了。

相比较起来的话,至于最后盛放食材的器具部分就更是浅显了,以至于被网友吐槽是在做广告。立意是好的,想要通过陶瓷输出中国饮食文明,但奈何陶瓷的话题实在太厚重庞大了,不是简单的几分钟就能说清楚的。估计节目组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涉及的器具基本是横向的延展,很少有纵向的加深,也因此显得单薄,缺少中华饮食器具所独有的厚重感了都。总而言之,“度”的把握很重要,而“器具”这一部分显然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当然,有人认为剪辑比较混乱,这一点我觉得还好,大概是因为我一边看一边记录的原因。

换句话说,倒也是觉得《舌尖上的中国3》拍摄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看到展示烹饪技能的慢动作画面时,原谅我当时不由自主想到了某厨师技校的烹饪广告。至于纪录片中的铸造铁锅大师和大厨,不是不可以出现,而是太多了。特别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档美食纪录片,都是饮食文化,也许会因为这种争议让少部分人失望,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理解的。像在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解这些故事,而对准食物的镜头则显得非常少。不少观众表示很失望,因为居然没看饿。诸如此类。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上的中国3为什么勾不起我们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