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食物之美,远眺文化渊源”,中国纪录片王牌IP——《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在万众期待中于大年初四登录央视,让小编扎扎实实的从鸡年等到狗年。
可是,当小编兴奋的打开电视机,发现全是植入广告和微商——美食呢?!!
小编又连着看了好几天——直到看到手工口红,科技酸菜依次登场后,终于忍不住对着电视机大喊:
这都是什么鬼!?
今年的舌尖三,作为一部纪录片,真的浑身硬伤。内容、制作、文案,都是毛病。目前豆瓣评分已经降到了4.0分,相比起第一季时候9.3高分,真的是赤裸裸打脸。
先说说内容,《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名字的定位就很好,美食和人文的结合,两个方面都是很吸引人的。
但是,作为一个科教频道央视出品的一部带有科普性质的纪录片。舌尖三的知识居然错误多到观众玩起了一起来找茬,也真是丢人呐……
下面放上豆瓣网友总结的谬误合集
▼▼▼
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被当成了花鲈;
镜头对着钵钵鸡,配词却说着麻辣烫;
广东惠来的神泉港,写成了“汕头神泉港”;
片中号称“唐朝时便已成型”的西安回民坊,其实年代才出现。
水盆羊肉来源于渭南,是地道的汉族菜,却强行说成是回民陕菜代表。
还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带着还有浓浓的广告的气息神乎其神的台词
▼▼▼
介绍“锅”时,说章丘铁锅“必须经过3万次捶打”
(八星八箭铁锅,只卖)
广东自媒体人通过网络给写字楼里的白领卖养生汤,却被硬说成是“热心公益,想让白领们都能过上健康生活”,实在是颠倒黑白,令人震惊。
在舌尖三中,还有意无意的展示着宗族尊卑的“古风”和中药进补的“传统”。
一部纪录片,身负记录与传播的责任,难道不应该在作品中向观众传播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观念吗?
如果能够科普一下身边最熟悉的食物制作中经过了哪些成分变化,对身体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甚至随意一提平时烹饪中常见的误区,都有可能一点点的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但是,舌尖三却是一部滥用情感、不负责任,毫不珍惜自己的表达机会的纪录片。白白的消耗着全国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