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烹饪到饮食礼仪
从皇家风范到市井烟火
从宴乐之欢再到诗意人生
走进齐鲁瑰宝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陶器
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
使古人逐渐发现黏土经火烧成型后异常坚硬
不易损坏而且渗水性较低
从此,经火烧制的各种陶器
便成为古代先民数千年生活必需品
山东地区最早发现的陶器距今已有一万年以上
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扁扁洞时期
红陶兽形壶
山东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藏品尺寸:通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7.9-8.4厘米。
藏品介绍: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酒、水器。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圆面耸耳,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体肥壮,近似猪或狗形。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美观,准确的把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既是实用器,又不失艺术情趣,表现出大汶口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
三彩三足鼎
青岛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唐朝
藏品尺寸:口径14.7厘米、腹径21厘米、高14.5厘米。
藏品介绍:圆唇、口微撇,短颈、圆鼓腹,底承三只兽蹄形足,外壁施三彩釉,施釉不到底,釉色黄绿交错,深浅不一。
龙山文化陶鬶
烟台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距今四千六百年至四千年前后,龙山文化
藏品尺寸:通高30厘米,高宽流,流覆盖口部达2/3以上,流缘内卷,形成几乎封闭的流口。
藏品介绍:炊煮器。筒形短颈,颈中部施凹弦纹一周,两侧各附一扁宽小横耳,后部并列两圆形泥饼饰。羊乳状袋足深且瘦,圆锥形实足尖,三足系分别制作后拼接而成,后足上设一宽带形鬶鋬。鬶腹前部至颈部,前伸突出,恰似鸟的脖颈。流的造型,宛如鸟喙,充满曲线美和韵律感。同时,这样的形体结构既方便倒水,又能保持器内洁净。该器制作精细,率意自然,造型独特,飘逸空灵,极富艺术性,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
唐绿釉双鱼壶
青州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唐朝
藏品尺寸:壶高27、口径4.1、底径11.3厘米。
藏品介绍:小口,深腹,高圈足,器身塑双鱼形,嘴、眼、腮、鳍、鳞、尾逼真,或凸起,或刻划,通体施绿釉,眼珠用黄褐彩点缀,浓淡适宜,两侧鱼鳍作槽状,上端有横贯耳,其下与圈足圆孔相通,可系绳,便于携带。
铜器
青铜器是铜、锡、铅合金制作的器物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夏商周时期
器形上有饮食器、酒器、水器、兵器、
乐器、工具、货币、车马器等
种类繁多,纹饰精美
一些器物在祭祀或宴飨中
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成为区别贵贱、体现礼制的东西
器物上的铭文,上与甲骨文相接
下启篆隶楷之先河,被称作“钟鼎文”或“金文”
其中不少既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又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颂簋
山东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西周
藏品尺寸: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盛食器。
藏品介绍: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其造型秀美,隆盖、圆腹、圈足,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状如一变形龙首口吐祥云,双耳下的垂珥与圈足下的三小足形状相若,相映成趣。纹饰以窃曲纹为主纹,搭配使用瓦纹和垂鳞纹,繁简呼应,疏密有致。铭文篆刻工整秀丽,典雅规范。为国家一级文物。除了颂簋,传世的颂器还有颂鼎、颂壶和颂盘。
西周·“鲁中齐”铭垂麟纹双耳三足铜甗
孔子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西周
藏品尺寸:口径31厘米,通高41.7厘米。
藏品介绍:由甑、鬲两部分组成。甑侈口束颈,折肩附耳,敛腹平底,底部有九个“十”字形箅孔,甑下有榫圈套入鬲口。鬲双耳,鼓腹,圜底,蹄形足。甑颈部饰重环纹,腹饰环带纹,内壁铸铭文“鲁中齐作旅甗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
战国时代铜鼎
青岛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战国时期
藏品尺寸:口径19.5厘米、腹径22厘米、通耳高26厘米。
藏品介绍:食器。该鼎造型庄重,撇口、折沿、双立耳,垂腹,寰底,底承三蹄形足。上腹部饰弦纹三道,其间各饰窃曲纹带一周,纹饰因锈蚀土沁大部分模糊不清。通体绿锈色与土色交错分布。
西周痀监饕餮纹鬲式鼎
烟台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西周
藏品尺寸:高21.2厘米、口径17.6厘米。
藏品介绍:炊食器。平沿外折,方唇,双立耳,分裆,三柱足,通体饰花纹。腹部纹饰以分裆处为界分为三组相同的饕餮纹,其两侧各有一倒立的夔龙,柱足上饰蝉纹,腹部以细云雷纹填地。腹内铸有铭文两行六字:“监作宝尊彝”。器内底有烟炱,外底有三角形铸范线。造型精致,纹饰华丽,是西周早期青铜工艺佳品。
商“父己”铜爵
青州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商代后期
藏品尺寸:高20.5厘米。
藏品介绍:深腹,腹壁较直,腹部饰云雷地纹一周,上饰饕餮纹。圜底下有三个三角形刀状足,一侧有兽面鋬,鋬内有铭文“父己”,阴文。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
铜甗
临沂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商
藏品尺寸:高49.3厘米,口径30.7厘米。
藏品介绍:甑鬲连体,成束腰状。甑侈口,两绳式立耳深腹微鼓下收,腹内有箅,箅上有十字纹镂孔及一把手,能开合使用;鬲腹鼓,分档较圆,三蹄形足,甑沿下饰目雷纹,联珠纹带一周及兽面纹。鬲腹饰三兽面纹。器壁内上侧有铭文“戎”字。
瓷器
被国人引以自豪、
为世界人民所珍爱的中国古代瓷器
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
伴随青铜时代产生的原始青瓷是它的滥觞
巍巍秦汉孕育出成熟的青釉及黑釉瓷器
大唐盛世造就了
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
“南青北白”的纯洁釉色
也开创了以长沙窑为代表的釉下彩装饰的先河
文化发达的宋代为不同风格窑系的生产
解除了羁绊,迎来瓷器的繁荣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
或以名贵稀少著称于世
或以印花、窑变撩人心扉
元明清皇室的御窑
外销瓷远渡重洋,传播到欧亚各地
终将瓷器制造逐步推向了极盛
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山东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清康熙
藏品尺寸:高5、口径6.5、底径2.5厘米。
藏品介绍:胎体轻薄,釉质细腻。一杯一花,每朵花代表一个月份。花旁配以五言或七言诗两句,诗尾有一篆书“赏”字,构图优美,画笔工细,将诗、画融于一炉。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
明黄地绿龙刻花大盘
孔子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明朝
藏品尺寸:口径43厘米,底径21.5厘米,高6.5厘米。
藏品介绍:敞口,宽折沿,浅腹,圜底,底素胎。器通体施黄釉,盘面及折沿均饰绿彩行龙戏珠纹。
粉彩无双人物图碗
烟台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清道光
藏品介绍:口沿描金,器身绘无双谱。画工细腻传神,法书精细工整。《无双谱》是清初浙派版画的力作,其画风受陈洪绶影响,造型生动传神,刻工精美,每帧所配的乐府诗也是朗朗可诵。《无双谱》刻成以来,流传翻刻甚众,民间的瓷器工艺品图案中也经常搬用《无双谱》中的形象。每个历史人物旁有墨书题记介绍人物的姓名及小传。自康熙朝起,无双谱人物便成为瓷器上常见纹饰,道光到同治朝一直盛行,瓷器无双谱画通常图文并茂,深受民众喜爱。
明龙泉窑豆青釉印花盘
青州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明朝
藏品尺寸:口径26.5、高5.6、底径11.3厘米。
藏品介绍:折沿,弧形腹,盘心稍凸,内壁印菊花瓣纹1周,外壁光素,施豆青色釉,菊瓣突出部分和口沿处釉较薄,呈青白色,即所谓“出筋”现象。盘造型胎骨厚重,装饰简洁。
青釉八系莲花瓷罐
临沂市博物馆藏
藏品年代:隋朝
藏品尺寸:通高31.5厘米,口径10.7厘米。
藏品介绍:直口,圆唇,短直颈,圆鼓腹,假圈足。肩部饰两凹弦纹,上附八系,四桥形系与半圆形系间隔均匀分置。腹中部饰覆莲瓣纹。弧形盖,子母口,上饰两组双凹弦纹。施青釉不及底。
食物承载着时间的流转
人群的聚散变迁
无论是贵族赖以信奉的祭祀宴饮
亦或是普通大众一日三餐中的平淡馨香
从食器变化中窥见过往的情怀
记录着真实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