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痕舌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又名齿印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中医认为齿痕舌多由气虚、脾虚或阳虚所致,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舌体胖大,故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
中医古籍中亦有论述齿痕舌主气滞血瘀者,如秦伯未等所著《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云:“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
症状
1、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2、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3、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⑴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⑵阳虚型:主怔: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脾气虚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素问·方盛衰论》:“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侯》:“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临床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气虚的重要表现就是: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而且舌苔白腻厚重。气虚致使体内的水湿难以排出,所以才会出现舌体胖大、舌苔厚腻的情况。治则:补气化湿。化湿是祛除现有症状,补气是从根本上调节身体。
补气,涉及肺、脾、肾三个部分。其中,脾胃为关键。
艾灸补气血
第1步:艾灸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气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第2步:艾灸养肝血补气虚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
第3步:艾灸远寒邪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冬季出门,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围巾等,在家要忌食寒凉。老人气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艾灸取穴:太渊穴、中脘穴、章门穴、足三里、太白穴
气虚体质常用的中药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只有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味药,没什么副作用,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颈椎病、周围神经损伤、便秘、坐骨神经痛、痤疮等病。另一个方子“玉屏风散”含三味药——黄芪、防风、白术,每天适当服用,能很好地改善气虚体质,还能治疗和预防气虚感冒。
日常饮食方面着手,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少吃一些生冷或者是有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功效的食材,例如芡实、山药、胡萝卜、薏米、扁豆等。
按摩调节脾胃
通过中医穴位推拿按摩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起到补益气血以及健脾养胃的作用,对于齿痕舌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具体的按摩操作方法如下:
1、揉搓血海位置:将双手的拇指放在血海穴上面,然后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摩五分钟,再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按摩五分钟;
2、按摩小腹:将双手的小鱼际位置紧紧的贴在肚脐旁边的天枢穴上面,然后上下运动进行按摩,等到手心出现热度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3、按摩胁肋:将双手小鱼际的位置紧紧的贴在身体两侧的肋骨位置,然后前后进行按摩,要求速度快并且用力,等到身体出现热度的时候就可以停止;
4、按摩足三里穴:将双手的拇指在足三里穴上面进行按摩,要求一定要用力,并且按摩大约五分钟左右;
5、按摩中脘穴:将一只手的大鱼际位置紧紧的贴在中脘穴上面,要求用力但是动作一定要柔和,顺时针按摩五分钟;
6、按摩脘腹位置:将一只手的掌心紧紧的贴在肚脐上面,然后另一只手按在手背的位置,要求按摩的速度快,但是动作要轻柔,然后顺时针按摩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