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后,面对众多中药,为什么有的人吃了药很快就好,有的人却病程缠绵,或许你可以在用药的选择、吃药的顺序上进行一些调整——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向社会推荐了几十种中药,广大群众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药品?对此,中国医院主治医师李修洋建议,根据自身体质辨寒热,按照阶段正确使用中药对症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
用药选择:通过舌质舌苔辨寒热
在中医治疗感冒时,一般会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面对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的成人治疗方案1和2中,有个明显的区别症状是“恶风寒”,对此,李修洋提醒,这可作为区分寒热的一个标志。
“‘恶风寒’是风寒感冒一个典型特征。”李修洋指出,寒症热症都会引发发烧,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果能够根据体质区分寒热,做到对症下药,对治疗效果来说是立竿见影的。
结合自身的经验,很多人感染后,经常在向医生咨询中描述症状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其实这些症状很难分辨寒热,我一般会让患者拍个舌苔的照片发过来,一目了然。”他说。
对于寒热区分,李修洋建议大家,在感染后,可以用镜子观察自己的舌质和舌苔:如果舌质偏淡,舌苔偏白腻或白厚腻,就是寒湿比较明显;如果舌质偏红,舌苔偏黄偏干,就是有了化热的迹象。因此,这两个阶段对症使用的中药也是不同的。
用药顺序:先行散寒化湿,酌情清热解毒李修洋提示,舌质偏淡、舌苔偏于白腻或白厚腻的情况,多见于初起阶段,建议选用散寒化湿类的中药。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出现舌质偏红,舌苔偏黄的化热迹象,此时可选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
“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大家常说的‘伤阳’症状。”李修洋说,根据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在冬季的传染率明显升高,进一步证实了新冠病毒对寒湿环境的偏嗜。因此,在初起阶段应尽量散寒解表,及时阻断病情。他同时推荐药食同源的方法,如熬煮生姜葱白水,或者拔罐、泡脚等方式出汗,使寒湿之气发散。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寒”的症状,也不是每个人“寒”的症状都很明显,也有一些人平时体质内热较盛,可能会直接或者更快进入到化热阶段,这时候再选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会更加对症。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中老年人,或者平时容易怕冷、脾胃虚寒的患者,服用连翘、金银花等凉性中药可能出现恶寒、呕吐或腹泻等不适症状。”李修洋指出,这很有可能说明初治手法治反了。“应该先散寒解表,从治疗风寒的角度着手,如果一上来就用了凉药,抑制了阳气,就会导致各类症状的加重。”
因此,选药的时候就要结合自己的体质与疾病进展情况选择正确的初治手法,如果开始的时候选错了,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和病程的延长,“比如说有些病人选药恰当三、四天就好转了,但如果选错了药,很可能需要七八天,对阳气本就不足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平时防护:注重驱除体内湿邪
李修洋还谈到,新冠病毒感染夹湿的属性,是中医界的共识,因此,平时注重祛除体内的湿气,改善身体内环境,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后体内湿气的加重。如用薏米、芡实、茯苓等超市就可以买到的祛湿的食材在家里煲汤,都可以帮助湿气重的人提前把湿气清一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的方法。
同时,李修洋建议,很多人平时过食肥甘厚味,这也容易导致体内湿气的产生,要尽量清淡饮食,维持健康的体内环境,更有利于对抗新冠病毒,防止重症,改善预后。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