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对病理的解释有时很难理解,什么是内
TUhjnbcbe - 2024/5/21 1:12:00
中医是自成一体的医学体系,运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用药等方面,由于其理论深奥难懂,不像现代医学一样很多知识比较直白,所以不理解的人很难接受中医中药。中医注重整体观念,现代医学注重微观世界,很多时候确实处于对立面,只不过目的均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比如对炎症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西医注重研究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遭受了何种细菌或者病毒的攻击,中医则数千年来执着于研究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对于脏腑功能的影响。说到风、寒、暑、湿、燥、火,因为与自然界的表象息息相关,所以理解起来并不算太难。但是,中医认为除了暑邪,风、寒、湿、燥、火,这五种病邪竟都可以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内生,你可能一时无法理解。这种内生的风、寒、湿、燥、火,被称作内生五气,又叫作“内生五邪”。比如风邪,可以由于肝阳上亢,化而为风,也可以由于热极生风,亦可由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由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内风,可以引起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猝然昏扑、口眼歪斜等症状。热极生风经常发生在热病过程中,高热的同时出现手足抽搐、两目上视、项强等症状。热病后期,阴液损伤,可以出现手足蠕动、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等症状。临床上由于湿导致的疾病也很多,经常病人会很好奇自己体内的湿气是怎么来的,以至于百思不得其解。外来的湿可以是久居湿地,可以是淋雨、下水,可以是汗出衣着未及时更换所致。但是,如果这些因素都没有,那么湿从何而来?中医认为,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湿从内生,这就解释了大部分病人湿的来源。有些人长期饮食或者作息不规律,或者疾病因素,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湿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有的朋友体质寒气内盛,常年四肢冰冷、形寒畏冷,或者脘腹冷痛,或者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或者五更泄泻、夜尿频多等等。这种内寒是从何而来?有时候是由于不注意养生,长期生活作息饮食失调,有时候是由于疾病长期消耗,导致脾肾阳气损伤。其中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根本,所以,有经验的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强调需要时时顾护肾中之阳气。也有很多人好奇,自己从来不吃“上火”的食物,为什么总是觉得体内有火气。这就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生火邪。比如有些人长期忙于工作,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者情绪急躁,这样可能影响脏腑阴阳平衡,导致心肝火旺,出现口苦咽干、眩晕、情绪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有的人长期劳累,损耗肝肾之阴,导致阴虚内热,出现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便干等症状。我们说秋燥伤肺,这种说法指的是外感燥邪,一般发生于秋冬季节。但是,如果呕吐、汗多、排水样便、发热,这些症状也会损伤人体津液,津液损伤,也会出现燥的表现,比如口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尿少,这就是内燥。有的人长期比较严重的贫血,也会出现燥的症状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血汗同源、津血同源”的道理。中医的这些病理观点指导着临床上具体的疾病诊断治疗处方用药,自成一体,灵活变通,虽然深奥,但是如果入门之后自然就会感觉奇妙无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对病理的解释有时很难理解,什么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