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豆”“簋”“鬲”“甗”“俎”,这些字你认识么?
这些字,其实源于古代“吃货”们的创造。与现在我们“锅碗瓢勺”的简单叫法不同,古代的“吃货”们,对食器都有着细致的分类和命名,因此在湘博“王者归来”青铜器展里,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不好认的字,同时发现一些明明外形非常相似的青铜器,也被不同的字命名。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件件精美的青铜食器,一起走进古人的饮食生活,品味不一样的舌尖味道吧!
配图:人面纹方鼎
我是“鼎鼎大名”的人面纹方鼎,人们常常用我来煮食物,或在宴飨时用于盛肉与调味品,同时,我还是贵族们进行祭祀等礼制活动时的重要礼器呢!我可是现有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为饰的方鼎。我的器身四面浮雕了四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人面,它们都有大脸、圆眼、弯眉,高耸尖削的鼻梁和宽阔突起的嘴唇,表情非常庄重。我的器内侧近口处有铭文“大禾”二字,所以又被称为“大禾方鼎”。怎么样,这样的我是不是很有辨识度呢?
配图:“遣盄父”豆
小伙伴们,我是豆,一种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也可盛放饭食。我的用途与大家现在使用的菜盘差不多。看看我们的腹部如盘,腹下有长粗柄,柄下有圈足。人们在使用我时,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zǔ)奇而笾(biān)豆偶”的说法。
配图:“天亡”簋
小伙伴们,我叫做簋(guǐ),是一种盛食器和温食器。我被用作礼器时,一般会和鼎配套使用,使用数量也是随着我们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配图:“耳”鬲
大家好,我是青铜器大家族中的“耳”鬲(lì)。我虽然没有兄弟“鼎”那么“鼎鼎有名”,但都是一种烹煮食物的炊具。
不过呀,我们虽然同为青铜器中的食器,但还是有很多不同呢!鼎的全身分为明显的腹部和足部。而我呢,腹部和足部不分开,腹像是一个袋子,足较短。为什么会设计成这种袋状结构呢,是因为这样有利于扩大液体的受热面积,更容易加热食物。
配图:“作册般”甗
我是甗(yǎn),一种用来蒸食物的炊具。你若仔细看,会发现我其实是一种二合一的器物。我的上半部分为大口盆形的甑(zèng),可盛放食物。下半部分为鬲(lì)用于装水,在我的腰部里面还有一块带十字形孔或直线孔的圆形铜片。使用时,在器物底部烧火,蒸汽通过铜片将甑(zèng)内食物蒸熟。
配图:“王子臣”俎
我是俎(zǔ),一种用来切肉和盛肉的几案。大家别看我长得矮,其实我的身高和功能,与当时人席地而坐的习惯是匹配的。我在商代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到了西周,我们的分支更加丰富,并在周礼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大型祭祀结束以后,主祭人会把肉分给亲属和下级。先秦典籍中常见周天子为诸侯颁赐祭肉的记录,这种祭肉通常被叫做“胙”(zuò)。吃肉时,需要把熟肉放在我们身上,用刀切割,肉的汤汁则会顺着我们身上的镂空流下。
参观小贴士
展出日期:年12月30日—年5月18日
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