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字不清,口吃或沟通障碍都属于语言障碍,语言障碍在学龄前儿童中是最为多见一个发育问题,约7%到10%的儿童在语言和语言的发育上低于正常标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如何早期发现呢?就要了解语言发育进程。
儿童语言的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即前语言期,初语言期,学前期和学龄早期。
一,前语言期(出生~1岁)小儿在尚无语言能力以前,是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要求和感情的,如啼哭、微笑、偎依在大人身旁,皱眉、撅嘴,把别人推开,把大人拉到自己所要物品的附近,还可能用大声哭、尖叫、发脾气等方法来表达。这些也可以看作是语言的开始和刺激语言产生的条件。在这种沟通中逐渐学会言语交往规则。一般小孩在出生后5~6周的婴儿就能发出声音,开始时大多为一些单元音,偶尔有少数辅音,这可以看作是语言发育的开始。12~16周时,高兴时会大叫,当母亲与其说会“咿”“呀”作答,似乎是“啊”的长音,以后逐渐会用嘴唇发出“妈”的长音及“爸”的长音,虽然这时的语言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它是幼儿早期与父母情感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使父母从这些单音中获得欣慰和幸福。5~6个月时,孩子开始用声音表示自己的感情,除了会用“啊”或“乌”等长音外,在高兴时还会发出啊……啊等有一定意义和音调的声音,这时语言能力开始迅速发育,表现出不停的“啊”、“啊”叫和大笑。7~8个月时,开始对语言进行模仿,当母亲说“啊”时,孩子也立即跟着说出“啊”,开始了真正有目的的对话,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学话开始。在此以前,只是发音机能上的准备和锻炼,是语言形成的基础。总的来说3~8个月这段时间。从仅能发单元音“啊”、“哦”到发音增多,会发出连续性音,如“爸爸”、“妈妈”等。12月可以使用1到2个字,同时用姿势表示意思(如挥手表示拜拜,用小手指点图片或想要的东西)。
二,初语言期(1~3岁)这个时候孩子可使用词语表示自己已知道的东西,用词语与他人交流,但提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1岁左右,虽然可以根据具体的事物说出名字,如“电灯”等等,但这时掌握、听懂的词汇仍然十分有限,大约在20个词左右;1岁到1岁半要表现对语言的理解,其特点是:单音重复,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以音代物,如对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先抓住所具有的声音特征,而模仿物体的声音,如想说汽车就叫“笛——笛”。所以说出的词汇主要是与生活有关的,经常接触到的,这个阶段所掌握的词在个以内。2岁可以说出2—3个字的句子,会使用“你”、“我”、“他”等代词;3岁说话基本接近正常,可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认知常见的物品,图片,连续遵循2~3个指令。但还缺乏连贯性,还不能用足够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会表现出口吃的现象。这时要注意给孩子充裕的时间,不宜督促其讲话,要让其慢慢地讲,否则会埋下口吃的种子。
三,学前期(3~5岁)幼儿语言开始消失,仅一些比较娇生惯养的爱撒娇孩子,仍有幼儿语言残留,对此父母不必去矫正,只要大人讲话时以正确的发音习惯来影响孩子,就会在生活中自然矫正。这个时期出现复杂的语言形式,例如走了介词(在……上面,下面),条件句(如果……那么),连词(因为……所以)等,孩子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适当的交流,可讲简单的故事,懂得期待未来发生的事(明天我们干什么去?),3岁以物体名称及声音特点的词逐渐减少,名词、动词减少,而比较抽象的副词及代词增加,开始模仿大人说话。所以,这时大人的言行有榜样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发音准确,语句清楚,克服不良的语句习惯。这个时期词汇量可达到0个左右。
四,学龄早期(5~12岁)此时期是词汇发展丰富的时期,词汇量、复合句等约可达~个,词类的范围扩大。该时期是词汇理解、使用及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约7~8岁可以使用抽象的语言思考问题,12岁时,其认知和语言能力如同成人。五,语言音素发育进程见下表
各年龄阶段音素发育水平
通过上表我们就可以看出儿童在不同年龄准确率不一样,比如“sh,zh,ch,z,c”在4岁半以后才能准确发音。吐字不清或沟通障碍都属于语言过程有障碍。构音异常常表现说话不清楚或个别音发音错误或很多音错误导致他人听不懂。常见的有以下几点:1,舌根音化,即以舌根音如“g、k、h”代替大多数音。如把“耳朵”说成“耳廓”,“草莓”说成“考莓”,“头发太长”说成“头发盖杠”这些都是小孩常用舌根音代替舌前位发音。2,舌前音化,即以“d,t”代替某些音节,如“乌龟”说成“乌堆”,“公园”说成“东园”,“裤子”说成“兔子”。3,不送气音化,如“p,t,k,c,s”等送气音用不送气音替代如“婆婆”说成“跛跛”,“泡泡”说成“抱抱”。4,省略音化,即省略语音某些部分。如“飞机(feiji)”省略辅音变成“飞一(feii)”,或把复韵母“ao,ie,iu,ang”等省略简化,如“蚊子(wenzi)”说成“无子(wzi)”,“汪汪(wangwang)”说成“娃娃(wawa)”。那么语言障碍有什么先兆?可参考下图
语言发育异常的警告信号
语言发育异常的警告信号
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训练?一,首先针对病因治疗(造成儿童构音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唇裂腭裂或者牙齿畸形,舌系带过长,发音器官的缺陷造成的构音问题,一般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后,再进行构音的训练和指导。如果孩子的发音器官都没有问题,可以直接进行构音方面的训练和矫正。)二,说话清晰与否主要和呼吸(呼吸作用制造发音的能量),声带(发声是透过声带的震动制造声音),共鸣(共鸣是让声音有独特的特质,以便辨认发声者),口舌的协调性(清晰的声音是口与舌的动作制造出说话的音素)有关。正常发音是需要声带振动的,发气音的孩子,家长可以摸一下他声带其实并不震动,要让声带震动需要增加孩子的肺活量(增加呼吸深度,如果单纯为了增加呼气量可以通过长叹气,哎等训练,这样也有助于送气音的训练),这就得多运动。在孩子呼出的一瞬间按压胸部,使气流从胸部直接到口腔呼出后,在运动的时候学会运用口腔或鼻腔吸气和呼气。也可以通过训练咳嗽,嗯嗯等训练方法改善,一般一天做两次)。三,很多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发音错误,因此治疗时要夸大孩子错误的发音,要与正确的发音辨别(比如,“耳朵(erduo)”说成“耳廓(erkuo)”要让孩子仔细区分“duo”与“kuo”的区别),一旦孩子能够辨别并意识到自己错误发音,就要进行音素训练(音素训练前文常用音节的训练已讲过,具体训练方法可参考前文,在此就不再重复)。孩子有多个错误发音时进行音素训练,先从最容易训练的入手,帮助其正确认识正确音的口型及特征。四,发展训练法就是根据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提供给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一个系统化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训练方法。在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先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给孩子提供一个模仿的机会,指导孩子从学简单的发声开始训练,依次是训练单字,然后组词及复杂的表达方式。(比如孩子想要东西的时候,如说想要棒棒糖,如果他不会表达的话,一般情况下他就会用手去指棒棒糖,也可能会发出各种单音或者他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家长的可以教孩子说妈妈我要棒棒糖,再让孩子去模仿重复,多训练几次慢慢地孩子就会有印象,等有印象,就多鼓励她表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有这种需求表达)。五,口功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发音方式,主要就是口形,唇形和舌位不准确或不对,还有发音时的语速问题等)。口型训练主要通过元音训练改善其口型(“a”张大嘴巴,唇:张开 下颌:张开 舌:平(下颌训练,改善下颌活动度不够),“u”噘嘴,唇形:圆,下颌:半闭(不咬牙) 舌的位置:后 舌的高度:中部偏高(嘴唇,唇力差,也可以改善“亲亲”无声),“e”咧嘴,唇:不圆(咧嘴) 下颌:半闭或半张(不咬牙) 舌的位置:后 舌的高度:中部偏高)。最后,对于口吃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每当说话的时候就紧张或者焦虑的心态。每当说某一个字,一个词儿或者一句话的时候,家长还需要有毅力和耐心,改变孩子不正常的行为,强化正确的方式。
对于由于智障导致沟通障碍的孩子如何训练?训练方法,第一,感知能力的训练,包括听知觉(如寻找声源,辨别声音),视知觉(明暗交替,追物,追光源),味觉,嗅觉。第二,认知理解能力训练,包括记忆,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而专注力是是一切的根本(具体可参考注意力训练这一章节文章)。小孩一般可先从闪卡,黑白卡及颜色训练做起。其次就是匹配训练(比如你得让孩子先明白电话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打电话的。之后他才可能去正确的表达)。第三,语境训练,比如说孩子想要吃饼干。孩子可能习惯性说饼干,孩子在说饼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跟你说我要吃饼干,家长不用理会,但一定要矫正,教他去说我要吃饼干,然后等孩子重复完,再把饼干拿给她让她吃。其次就是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语言刺激和强化。(比如说,家长的要尽可能增加和孩子谈话交往的机会,和孩子在交流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去听,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并给予适当的反应(如点头啦,微笑,或者鼓励和表扬这些))。在他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后他就愿意说,从而提高社交能力和语言完整性的能力。第四,社会适应及社会实践训练,说白了就是通过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来增加孩子社会实践的机会,扩大社会经验,改善其认知能力。就是带孩子多出去玩,多接触接触事物和环境,让孩子在活动中了解这个社会,时间久了,孩子认知层面就会增加,与人交往的能力词汇量也会扩大。最后附构音障碍评定表:见下图。
构音障碍评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