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家园用的砖几乎都是从拆迁工地搬来的。资料照片
3月21日,憨兜家园的孩子在洗车。这些孩子的专注度很高,机械式的简单工作他们能做得很好。
3月21日,憨兜家园里的国旗迎风飘扬。家园的建成,凝聚了无数企业、热心人和*委*府的爱心。
憨兜家园的孩子们在义务清扫街道。
3月21日,憨兜家园的孩子在白板上画画。
3月30日,淄川区特教中心教师李成果来到憨兜家园教孩子们非洲鼓,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她在特教中心的学生。文/图记者韩凯王兵通讯员王群安士超翟晓凤
在淄川区淄矿医院附近,两排门头房中间有一条小路通向一个院子,这块占地6亩的院子里种着蔬菜、迷迭香,院门口经常有车辆进出,几间大房子里时常传出乐器声、欢笑声……
这个院子的主人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与被爱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如涓涓细流,涵养着这个院子,也滋润了这座城市。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前夕,记者走进这个院子,感受了它的不同之处。
“我在憨兜家园上班”
3月30日早上7点15分,20岁的钰泽穿着一身校服,准时出现在淄川区罗村镇罗村社区公交站,他要等的是31路公交车,目的地是憨兜家园,那是他上学兼工作的地方。
钰泽是一名智障人士,20岁的他只有七八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31路公交车进站,上车,刷卡,钰泽选了个靠后的座位坐下。
这趟公交车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淄川区特教中心上学的9年时间,他每周一至周五都会坐这趟车上下学。尽管他经常坐,但直到毕业前两年才实现了独立乘坐公交车。
8点25分,钰泽和半路上车的同学晏榕一起,医院站下车,说说笑笑地走进了憨兜家园的院子。
一进门的洗车房里,几名同学正忙着洗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几名先到的同学在打扫卫生;另有几名同学也在忙着。两人迅速加入了大家的行列。
憨兜家园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日常生活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
李彤和他的自闭症儿子
说起憨兜家园,李彤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人。
李彤是憨兜家园的发起人之一,她既是憨兜家园的园长,也是一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
年国庆节,儿子毛毛的降生让李彤一家无比幸福。然而,当毛毛长到一岁多时,突然出现了各种奇怪的变化——多动、睡眠不好、语言功能退化。
李彤和丈夫带医院检查,医生都说这孩子没问题,只是说话晚而已。
等到1岁8个月时,毛毛还是不会说话。李彤和医院检查,终于确诊了“舌系带短”的问题。他们给孩子安排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孩子的舌头终于能伸出来了,李彤和丈夫甭提多高兴了。
可是过了一阵子,孩子依然不会说话。李彤心中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比孩子状态,“孤独症”这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词,进入了李彤和丈夫的脑海。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患儿又被称作“星星的孩子”。
放下工作,夫妻俩带着毛毛找到医院,最终确诊为轻度自闭症倾向。因为孩子年龄小,医生建议去幼儿园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第四次被幼儿园劝退之后
从北京回到淄博,李彤马上给孩子联系了幼儿园,结果是孩子遭遇一次次劝退。
在大约1年的时间里,毛毛和同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听指令、乱跑乱动,李彤无数次登门道歉,最终孩子还是被劝退。
年7月,在孩子第四次被幼儿园劝退后,李彤决定辞掉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做康复治疗。
对毕业于原山东财*学院的李彤来说,放弃一家合资企业主管会计的岗位并不容易。
从北京到青岛,从青岛到济南,又从济南回到淄博,4年时间里,娘俩在外地康复治疗,丈夫留在淄博拼命挣钱供给。
从逃避现实到坦然面对,从打孩子到打自己,从柔弱女子到坚强母亲,李彤一次次从崩溃的边缘挺了过来。
年9月,毛毛进入淄川区特教中心就读,李彤接触到了不少有类似经历的家长。后来,李彤被推举为家委会主任,被学校聘为家长助教。
转眼间10年过去了,不但这帮孩子之间有了很深的感情,他们的家长也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圈子,大家经常一起外出活动、交流经验。这就是憨兜家园的雏形。
年6月,淄川区特教中心的20个孩子毕业了,这些孩子还无法完全融入社会,他们的家长只有一种选择——接回家照顾,但这样一来,在特教中心建立的规则意识、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荒废。
李彤和其他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发起建立一个互助家园,名字就叫“憨兜”。
“憨”指的是憨孩子;“兜”是包容、接纳、兜底的意思。家长们想给这些孩子建一个家园,让他们能继续学习融入社会所需的技能。
在了解到憨兜家园的情况后,淄川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和必要支持,同时积极与民*局、残联、红十字会和般阳路街道办对接,全力帮助憨兜家园项目启动建设。
人有了,到哪里去找场地呢?李彤想到了一个人——她的高中同学陈*。
没有门牌号码的院子
回忆起两年前那次受邀参加憨兜家园的活动,陈*依然印象深刻。他用两个词来描述那次活动,一是“感动”,二是“震撼”。
让他感动的是憨兜家园的孩子是如此单纯和善良;让他震撼的是这些智障孩子家长的坚强和互助精神。
那天参加活动时下起了雨,陈*没带伞,李彤就让憨兜家园的孩子芳宁和陈*打一把伞。几个小时的活动下来,芳宁对陈*寸步不离,伞一直举在陈*头顶,让他一点雨也没淋到。
同样是孩子的家长,陈*深知为人父母的不易,面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所要付出的辛劳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得知李彤花了6年时间才教会毛毛认识黑、白、红、绿4种颜色时,陈*被深深震撼了。
“得做点事情,为了这群孩子。”活动结束时陈*说。
年7月底的一天,陈*把李彤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说:“我有个地方,咱们一块来做这个事。”
陈*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开了公司,公司医院附近租了一个院子当仓库。憨兜家园缺少活动场地,陈*想到了这个院子。
其实在这之前,憨兜家园的家长们已经找了很多地方,但家长们总觉得不够理想,要么离城区太远,要么没有室外活动场地。
年8月初的一天,李彤、李守红等几名家长一起来到陈*租用的这个院子,里面长满了一人高的野草,不远处的仓库几乎被完全挡住了。再走近仓库一看,建筑破败不堪,部分房顶已经坍塌。
然而,家长们依然很高兴,因为这个院子够大,占地6亩,而且在城区里,孩子们上学放学也方便。
年9月3日,憨兜家园项目正式启动。淄川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联合社会组织一起在腾讯99公益众筹平台发起“给大憨儿童一个家”公益项目,同时憨兜家园积极参加淄川区公益创投,多方筹款达20多万元。
当年10月,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在民*局注册。
自食其力用爱去爱
“我叫雷锋”
从无到有,从杂乱到整齐,从荒凉到热闹,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个院子的变化,也见证了憨兜家园被爱铸就的过程。
年的8月,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收拾院子的第一步是清理荒草和树枝。退休教师王效荣清楚地记得,负责清运各种杂物和垃圾的大头车先后拉了16趟。
王效荣是陈*的干爸,今年已76岁,在憨兜家园入驻前,他在院子里开垦了几块地,种了点菜。憨兜家园入驻后,他没有离开,而是帮着收拾院落、种菜。
为了家园能尽快投入使用,家园的家长们来了,淄川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队伍来了,还有很多志愿者,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冒着酷暑,一锨一锨地修整院落,一车一车地拉土建房,干完活就走,很多人连名字都未曾留下。
“有一次是盖厕所、挖化粪池,家长大部分是女的,很多建筑材料要往里运,院子里没有路,我们根本推不动。多亏了那位出租车司机帮忙推车。”
憨兜家园家长李守红仍清楚地记得那天赶来帮忙的出租车司机,他推着小推车一车车地运砖,从早上一直干到下午五点多。临走时,有家长问他怎么称呼,他说了一句“我叫雷锋”。
清运垃圾的车是好心人雇来的,修化粪池的水泥是爱心人士给的,建厕所的砖是家长和志愿者去拆迁工地捡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4间仓库被改造成了4间宽敞的大教室;房梁、屋顶全部整修一遍,墙上硬是抠出来了大窗户;建起了厕所、厨房、餐厅;整理出了大片的操场和菜地。
窗帘、地板砖、空调,秋千,各种生活用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把家园看作了自己的家。
了解到家园的孩子们迫切需要午休场所,淄川区委统战部和工商联立刻协调爱心企业,在家园三间闲置仓库里做了榻榻米床铺,装上空调,铺上被子,孩子们可以舒适地午休了。
这样的爱心汇聚,精准细致又体贴周到。
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
32岁的陈慧曾在淄川区特教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跟憨兜家园的孩子很熟悉,后来她有机会去公办幼儿园,但她最后还是被憨兜家园的氛围所感染,成了这家公益组织唯一的专职教师。
“一个家庭有了智障孩子,父母能坚持下来不放弃是非常不容易的。跟憨兜家园的这些家长、孩子接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陈慧说。
家长李守红明显感受到了家园带给孩子的变化。
李守红的家在淄川区太河镇,儿子小旗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康复和教育,夫妻俩一直在淄川城区租房居住。丈夫打工挣钱,李守红专心照顾小旗。
去年小旗从特教中心毕业后来到憨兜家园,半年多的时间,小旗身上发生了让人欣喜的变化,变得更加开朗、乐观。
“今年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他(小旗)大爷谁的都说小旗变化很大,以前不和别人说话,现在更有礼貌了,能主动和别人握手、打招呼了。”李守红说,小旗还懂得了饭后擦桌子、刷碗。
如今的憨兜家园,有20多个孩子,年龄从16-29岁不等,他们患有自闭症或唐氏综合征等,导致智力残疾。
有了家长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憨兜家园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有一个专门的理事会负责决定家园的重大事项,作为法定代表人的李彤负责家园的日常管理,一名会计义务负责审计家园的财务。
憨兜家园的课程以音乐、美术、体育为主,除了陈慧这位专职教师外,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组织、单位的志愿者来到这里,教孩子们唱歌、打鼓、画画。
憨兜家园的孩子享受着爱,也在努力地去释放他们的爱。
憨兜家园每个月都会组织孩子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表演节目;助力卫生城市创建,到街上捡拾垃圾……在很多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憨兜家园孩子的身影,他们坚定、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让他们活得更有意义
为了让憨兜家园摆脱对社会捐助的依赖,让这里的孩子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年5月,在前期调研和派人实习的基础上,憨兜家园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省内第一家智障人士洗车房。
“这种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很适合这里的孩子,只要教会了他们,他们能做得很好。”洗车房的负责人郭洪涛说。
年2月,郭洪涛和家园的孩子钰田一起到周村一家洗车房学习了半个月的时间,回来后教其他孩子洗车。
目前洗车房平均每月的收入能达到元,参与洗车的孩子每月能领到几百元的“工资”。
年11月,利用憨兜家园资助的启动资金,憨兜家园的孩子钰田回到寨里老家,和父母开设了憨兜家园洗车房的第一家分店。
3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钰田的洗车房时,一家三口正忙着洗车。
钰田的母亲说,这个洗车房不但解决了一家人的收入问题,还解决了钰田的工作问题,钰田能像同龄人一样走入社会了。
在引进洗车项目后,陈*等人又为憨兜家园引进了迷迭香香皂生产工艺。“让憨兜家园更规范,继续把迷迭香香皂做好,把洗车业务做强,争取今年再开几家分店。”
3月31日,正在广东出差的陈*告诉记者,他这次来广东除了生意上的事外,最重要的就是到当地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取经,希望能给憨兜家园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出路。
爱心人士经常送来米面油,爱心企业的捐助持续不断,洗车房的孩子每天对账时经常发现有人多付了洗车费,街道办专门给家园派来了帮助工作的人员,憨兜家园也被区委统战部作为“新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
憨兜家园成为淄川区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的试验田。民间和官方力量的持续投入,让人们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本文中的所有残疾人都未用全名)
在这里,感受城市的温度
对憨兜家园的采访报道,是一个传递感动的过程。
在年1月底举办的淄川区首届残疾人联欢晚会上,主持人问陈*:作为憨兜家园的大家长,这一年多的时间,你收获了什么?陈*说了两个词:一是感动,二是幸福。
记者问憨兜家园给李彤带来了什么,李彤说最多的是感动。几天的接触中,她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憨兜家园不是我在做,也不是几个人在做,而是有太多太多人在做。”
一个小小的家园,二十几个特殊的孩子,却真真正正温暖了一个小城。
受报道篇幅所限和应部分爱心人士的要求,有太多的名字和故事没有提及。
责任编辑:殷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