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琅琊榜舌尖风味屏幕后的声音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坐诊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307/6086179.html

“如何驾驭好自己的声音,这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个标准。用语言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工作,更是需要和人保持密切的关系,要对生活中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敏锐性。”在多年的从业生涯里,李立宏把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

        

作者:佘博睿

来源: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

“在人类的食单上,蟹,是不可忽视的一员。它的每一次亮相,总引得江湖多事、风云开阖。”

随着《风味人间第二季》画面的展开,解说声起,纪录片的字里行间也仿佛涌起馥郁清甜、海错之美,为观众带来关于美食酣畅淋漓的想象。

这让人熟悉的声线,正来自解说员李立宏。在他的诠释下,纪录片似乎拥有了“气味”。片中金句“让香味得以充分释放”,也可看作对他生动解说的侧写。

除了解说、配音工作以外,李立宏还是一位大学教师。不局限于在美食纪录片中把人“说饿”,长期在业界、教育“双一线”阵地往复的他,更希望所有人都能对所热爱的工作保持“饥饿感”。

解说员李立宏。

带着好奇去解说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翻山涉水,只为飨福心中饕餮。

从拍摄到制作,《风味人间第二季》进一步扩大国际视角,撬开又一扇通往美食新世界的大门。

可无论片中美食来自何方,食材与料理怎样变幻,李立宏总能用自己富于变化的解说腔调,为多彩而写实的镜头赋予温度。

《风味人间第二季》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中,镜头首先聚焦尼泊尔的“蜂蜜猎人”展开叙事。片中,猎人们在野蜂的围攻下攀上峭壁,此时,比食材鲜甜程度更甚的,是摇摇欲坠、十面埋伏的危险处境。

多角度的镜头切换,为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拉开帷幕。李立宏的声音适时响起,“两百米高空,没有任何防护。用最原始的方式置身凶险之境,只为获取一种甜蜜食材”。

在他的解说下,纪录片既突出了猎蜜过程的凶险,亦不失观察者视角的冷静。

“我看到这些蜂蜜猎人登上云梯,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我也会替他们担心”,李立宏说,“这些不同的解说节奏,并非是我的刻意设计,而是来自于我作为旁观者,对不同片段的不同感受。”

当故事来到伊斯坦布尔的甜品世界,解说词则多了一分轻快的色彩,在画面、声效的共同作用下,土耳其美食巴克拉瓦显得十分光鲜诱人。

“我曾经在土耳其街头见过那些甜点,所以在解说时我的感觉又会不一样”。李立宏认为,解说各色美食的过程,也是对个人生活阅历的一次勘验与回首。“其实,解说中的语气、节奏如何变化,都取决于我作为解说人和普通人两种角色间的距离有多远。”

“简单讲,就是好奇。”

这样的解说思路,陪伴着李立宏走过“舌尖”“风味”两部美食系列纪录片。尽管作品在迭新,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坚持。

“我一直坚持要在解说前看到文字和画面,然后才开始工作”,李立宏说,“其实现在很多解说员要到工作现场才能看到台词,再对着画面读出来。但如果能提前看到画面,你才能对片子有自己的了解,更容易贴近它、想象它、站在它的角度去体会。”

李立宏配音现场(视频来源:微博

陈晓卿)。

在李立宏看来,纪录片主要表现的是“人”的思想和艺术,语言则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其作用不取决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如何帮助画面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因此,李立宏一方面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与意识掌控声音,一方面也会在录音时遵循编导的指示和提醒。

然而,这样的做法同样存在局限。在帮助成就“舌尖体”的同时,李立宏似乎也被“标签化”了。“其实我很羡慕阿鲲老师,他能用音乐让人们本能反应到这就是《风味人间》或《舌尖上的中国》,但每一季又做得各具特色,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

“我之前有过这样的思考。说实话,每一次我都想有所调整,但我可能没有做到,真的真的......一直都在努力增进,希望以后能够获得些许突破。”李立宏说。

工作与授课“教学相长”

无论台上台下,李立宏都是十分随和、平静的。生活态度有些“佛系”的他,笑称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大学时住在隔壁寝室的陈晓卿当初为何会邀请他为《舌尖上的中国》解说,甚至连自己走上声音之路的起因,也被他视作“偶然”。

李立宏与《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

年,李立宏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但在此前报志愿时,他却并不了解这所学校和这门专业。

“招生简章发下来的时候,班主任一直收着,直到报名截止的前一天才贴出来。当时同年级的同学都知道我特别喜欢朗诵,就天天怂恿我去报考。没想到,真就考上了。”

李立宏(后排左二)学生时代。

从喜欢朗诵,到对播音行业产生深刻认识,这还要源于在播音系的实践积累以及后来去电视台的实习经历。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他接触到了许多类型的影视作品,尤其是译制片的配音工作,不仅拓宽了他对类型片配音的驾驭能力,也让他开始爱上配音。

“当时在高蕴英、鲁景超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系里共同探索、实践了若干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来自印度、苏联、美国等国的影片。这样的经历不仅帮助我们很快适应了后来的工作,也让我们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毕业之后,原本想到一线岗位工作的李立宏,几番犹豫下还是选择留校任教,这或许与他出身教师家庭有关。自此,李立宏从助教做起,辗转播音、表演等不同专业,“教师”身份延续至今。

李立宏和他的学生们。

从最初热爱朗诵,被老师、同学“推”着走上配音之路,到今天坚守在配音与教学一线,李立宏说,“我觉得我很幸运,从当时跨进这一行到现在,我就只在做配音这一件事,没做别的。”

在李立宏看来,自己先天声音条件其实并不突出,发音和吐字也并不完美,也许是凭借自己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在给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下的人物配音时的反复揣摩,他的努力才逐渐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此外,李立宏在配音时养成的各种习惯,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帮助到他。“刚入行的时候只看两遍词,台本扔一边照样能配音。后来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就想出别的办法”。李立宏介绍,为了锻炼记忆力,他坚持配音时不带笔,把台词全默记在脑子里,这个小习惯让他颇感欣慰。

对于“老师”这一身份,李立宏则认为授课与实践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我在教学时会把学生反馈给我的问题收集起来,这使得我在实践中能够想得更多一些”。李立宏说,自己平常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录音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配音工作,而学生所提的问题,或者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让他在两种工作空间有了更多可思考的方向。

李立宏为学生上课(图片来源:《中国艺考》)。

让兴趣成为事业

“语言交流能够体现人的素质,所以不仅是从业者和专业学生,哪怕是普通人也需要重视对声音语言的训练。”李立宏认为,提升个人声音语言的素养,也是关照人性、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

“如何驾驭好自己的声音,这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个标准。用语言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工作,更是需要和人保持密切的关系,要对生活中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敏锐性。哪怕你现在还做不到,你也要树立这种意识,然后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以及生活的领域。”

在多年的从业生涯里,李立宏也把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例如在早期的译制片配音中,配音演员如何用汉语既让中国观众听得懂,又能体现出外国特色?李立宏说,这需要一个融会、理解和适应的过程。

“不管是语言的形式还是腔调,都能体现出外国人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思维上与中国人的不同。作为观众,能够通过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去体会,而作为我们,就需要尝试进行实际的接触和了解。”

从经典译制片《克莱默夫妇》《豪门恩怨》《几世情缘》到《阿凡达》《终结者》《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在不同人群、语言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熏陶下,李立宏也得以将自己更新。

回到国产影视圈,李立宏同样称得上“硕果累累”。为《琅琊榜》的梁王配音时,他用略显尖锐、戏谑的语调呈现出一个老谋深算、贪恋权力的帝王形象,也用沙哑且略带哭腔的声线凸显了老人的沧桑与无奈。

在94版《三国演义》中,他将声音处理得浑厚朴实,彰显出刘备的仁德之风;在电影《叶问2》里,他时而跳脱时而憨厚的演绎,让配角“肥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配音《八路*》和《叶挺将*》时,他又气场全开,还原了人物的光辉形象。

李立宏部分配音作品合集(视频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