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9日上海市科学育儿指导公益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与家长分享:在家庭中如何支持和帮助孩子语言发展。
*本文节选自《孩子学说话,可不简单!》工作坊内容。
01.孩子学习语言不简单
语言是一个规则系统,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有这么一套规则,说出来的东西只有符合了这个规则才称之为是语言。
语言由语义、语句和语用组成。首先须掌握单词,然后把单词组成句子。
尽管你知道“苹果”这个词,但是当把它放到不同的句子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孩子知道了“苹果”这个词以后,要能够把这个单词放到不同的句型里面去学习。
当学会了句子之后,还要知道这些句子什么时候能用到。
孩子会说:“我3岁了,我的名字叫...”之后,还要知道对应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人作出相应的回应,这个我们称之为符合场景地去运用。
这里罗列的是比较低阶的运用,更高阶的运用就是要去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地讨论。那么,相应的内容不能偏题,当觉得对这个主题没有兴趣、不想再谈论了,切换话题要有合适的过渡。
02.
这些因素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
影响语言发育的有一部分是生理的因素,还有一部分是环境的因素。
生理基础包括听力、大脑和发音器官。
此外,还要大脑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我们称之为认知,就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经验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说话。
总体而言,大部分孩子的正常发育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是无意识地发声音,然后出现有意识的声音(尽管不是单词),到了1岁左右会说单词,到了2岁左右会说词组。再接着,孩子能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最初可能是单独叙述看到的某一样东西,到大约4岁时逐渐发展到能够讲出故事的起因、整个事件以及结局的能力。
这个发育过程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谓环境就是父母和带养人在吃喝拉撒的生活中照料中要给孩子语言的输入,要跟孩子互动玩耍。同时,孩子自身的神经系统不断的发育成熟,那么,到了相应的年龄大致会出现这样一个规律。
孩子六、七个月时叫“妈妈”还不是太有意识,到了九、十个月时才会有意识地去叫“妈妈”,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能叫呢?
因为孩子要在生活中积累对妈妈的概念:妈妈是这样一个人——声音很好听,会陪我玩,还会给我做好吃的吃...
所以,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反复地听到你说:妈妈给你做饭、妈妈来了、妈妈抱抱...逐渐地,声音记住了,对人也有概念了,这个时候他会有意识地叫你妈妈了。
所以我们说孩子叫“妈妈”的早晚,与他跟你接触的多少,或有没有对你形成妈妈这样一个概念有相应的关系。
03.
语言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情绪、社交、学习等
我们在临床上接触到比较多在读幼儿园的孩子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跟小朋友互动或者学东西学得不够好。当做了详细检查以后发现其中一部分孩子是由原来的语言问题带来的延续影响。
语言问题的表现不是仅仅限于语言。如果孩子早期表现出语言问题,那么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行为上的问题,这个往往到了集体中才会表现出来更多。
比如,因为难以加入小朋友之间的谈话,所以没法很好地互动。对话是一个高级的语言能力,自己会说需求、能听懂一些单词,这个不代表就能够对话,对话是要能够听得懂人家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然后组织语句作出回应。
因此,对话困难、语言能力不够好往往表现出社交回避。不仅如此,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还有情绪波动这些行为我们也要考虑到是不是语言有问题。
04.
学说话是一套复杂的工程系统
说话的生理的基础首先是耳朵要听得见声音,这个声音从耳朵传到大脑,然后大脑加工声音,最后我们就听懂了;听懂了以后要作出回应:计划怎么讲,大脑发出命令以后,还要指挥发音器官把这个声音发出来。
当孩子看到车会说“车”这个词,其实在此之前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自己去玩,跟家人一起玩,形成了大家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