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医看来,人体内的器官相互影响,相互牵连。当一个器官出现异常后,也可能导致其他器官产生变化。而脾为后天之本,不少国人都存在脾虚的问题。人们找了很多办法来调理脾虚,但收效甚微。最后一看中医,才知道自己是肝郁脾虚。这是什么情况?
有些人平时总是出现腹泻、拉肚子等情况,也出现了舌头两侧齿痕重,皮肤容易出油等情况。他们会习惯性的将这些症状和脾虚画上等号。随后就开始自己调理脾虚。吃点健脾的食物,希望能够养脾、健脾。但效果并不好。
脾虚、气虚等是相对比较单纯的症型,而事实上,很多人的身体情况比之前复杂很多,不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盲目的调理身体,只会越调越乱。比如出现上火、情绪烦躁、口干口苦等症状时,可能是肝火旺,但不知道是实火还是虚火,就胡乱调理,反而可能导致肝火越来越旺。
想要调理好身体,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比如拿肝郁脾虚的人来举例,详细说说该如何判断,如何调理。
01什么是肝郁脾虚?
中医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人体治疗脾脏问题和肝病时,也要互相联系。由肝失疏泄,导致脾虚的状态就被称为肝郁脾虚。问题的关键在于“肝郁”该如何调理。
02为什么肝火旺的人,更容易出现脾虚?
当人体内的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可能导致疏泄功能下降,表现为消化系统的功能异常。而人体内的脾胃需要肝气协调,肝郁出现后,脾的运转也会受到影响。
肝火旺的人会出现舌质红、舌苔发黄、舌苔厚腻等表现,而且还会因为肝火旺,导致人体排尿时的小便发黄,颜色很深。这些症状是典型的肝火旺表现。而肝火旺的人还会出现脾虚的症状,口淡、吃饭没滋味,不想吃饭等。
肝和脾相互影响,肝不好,也会引发脾不好。而脾不好,也会导致肝气运转不畅,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03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肝郁脾虚?
在这里医生总结出3个主症和一些次症,对照看看你是否也有?
便溏、腹泻,容易出现腹胀等不适,但和情绪关联比较大;
总是出现情绪焦虑、精神抑郁、烦躁等;
口淡、不想吃饭,总是神思倦怠,不想说话,身体乏力、容易疲惫。
满足上面这3个症状中的各一项,就可能属于肝郁脾虚的症状。如果参考下面的次症,你也有,或许真的是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疼痛不适;
口干口苦,咽喉干;
嗓子有异物感;
舌尖两侧发红,舌苔微黄;
舌质淡、舌头胖或有齿痕;
容易嗳气、反酸,胃脘满闷。
对照着这些主症和次症比比看,你是不是真的肝郁脾虚了,如果是,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调理,可别乱吃药,乱补。
04肝郁脾虚,是先健脾,还是先疏肝?
根据肝郁脾虚的成因来看,因为肝气郁结才引发的脾虚,所以可以先侧重于梳理肝气,然后顺势进行健脾养脾,或许效果更好。接下来就详细说说。
05如何梳理肝气,疏解肝郁?
肝气不顺可能受到人们情绪的影响。中医看来,生气、苦闷、伤心、抑郁等情绪都会伤肝。而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也会在无形中给人体很大压力,导致肝气犯胃,吃不下饭,容易胀气、打嗝、反酸。学会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放松心情也能梳理肝气。
中医也可以通过敲肝经的方式来疏肝解郁。肝郁脾虚的人也会在肝胆经上有很多的痛点。在这里指出几个比较好的按摩穴位,不妨试试看。
按揉、敲击或者艾灸肩井穴、风市穴、悬钟穴、足临泣穴等,能够疏通胆经。用敲击、艾灸或者按揉的方式对大敦穴、太冲穴、期门穴等进行按揉、艾灸,能够疏通肝经。感觉到穴位有些疼痛不适,表明经络堵了,没事儿多按揉。
06该如何健脾,调理脾虚?
穴位按摩健脾补脾。通过按摩太白穴、三阴交穴、公孙穴等能够有助于疏通脾经。尤其是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更佳。
食疗健脾,也能清热。对脾虚的人,不少人选择山药健脾,但事实上,存在肝郁脾虚的人,更适合用莲子健脾。莲子能够祛湿、健脾、养心,而且莲心还能起到清火,降肝火的作用,更适合调理肝郁脾虚。
结语:当你出现一些脾虚的症状后,别急着自己调理。也该对照着自己的症状看看是否属于肝郁脾虚,对症调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