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脉气血运行的源动力,并非心脏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80974.html

古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体经脉内气血运行虽然是心脏为主要动力,但并非原动力,原动力来源于通过三个开口区域的内外沟通力,这一认识观念在《灵枢·本输》中:

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特别重视这三个区域,认为三个人体开口处的内外沟通能力,导致了人体经脉气血的巡行,这就是《灵枢·动输》中*帝和岐伯讨论的核心“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的机理,这一机理具有非常宽的普适性,可以延伸到低等动物的生理模式。因此,在《素问》中提到五虫等动物,古人也根据这一原理很早就建立起了中兽医的学科理论。

现简单介绍人体原动力胚胎发育期三口模式的发育机制。

人体胚胎早期分化耦合发育的结局是形成筒状的中空管模式,中空管内层部分属于内胚层结构,一开始形成原肠,前到口咽,后到泄殖腔,之后在原肠外围出现肺分化支向前分化形成呼吸系统,肝分化支向后分化形成消化系统,前端与外胚层头尾内旋的嗅分化支耦合形成气管和支气管,后端的膀胱分化支与外胚层肛道上皮支耦合形成泄殖腔。

中胚层在内外胚层中间发育出体腔结构的同时,前段形成心脏,中段形成脾脏,后端形成肾脏;前段形成心肺连接,后端形成肝肾连接;前后分化形成体腔内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的耦合。

按照如上的胚胎分化模式,人体的体液循环形成了闭管式循环结构,但闭管式循环并非完全封闭,需要完成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保证新陈代谢旺盛,于是闭管式循环结构出现了三个内外交通区域:原肠管摄取食物功能的内外交通区域;气管、支气管、肺气体交换的内外交通区域;肾膀胱尿道排泄尿液功能的内外交通区域,我们暂时称之为“循环系统三口模式”。

当我们明白了古中医关于经脉气血巡行动力机理后,我们就能一以贯之地理解了古中医的经脉气血循环机制,我们暂时称之为“循环系统三环模型”,介绍如下。

胃肺循环

这一循环结构从生理上很难说清,其实这是人体胚胎结构,是在讲心肺循环形成机制,人体肺脏起源于原肠,从原肠中部向前分化到口咽,然后内旋入体腔与脏壁中胚层心分化支耦合形成心肺循环,分化出有氧血和无氧血端。从心脏有氧端到附肢末梢最直最短的动脉就是桡动脉,这就是《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所描述的原型机理。

肝肺循环

肝肺同为内胚层原肠发育而来,肺分化支在原肠中段向前分化形成肺主动脉藕连心脏;肝分化支在原肠中段分化向前分化发育出下腔静脉与心脏耦合,后天生理期就是我们看到肝门静脉-肝脏-心下腔静脉-肺脏。这一胚胎发育机理就是《灵枢·营卫生会》所描述的:“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肾肺循环

原肠胚后端膀胱分化支与外胚层肛道上皮支耦合形成膀胱,中间的间介中胚层形成肾与膀胱藕连形成泌尿系统。肾的发育来源于早期三肾结构:前肾退化演变为汗腺,后肾退化演变为生殖系统,中肾发育成泌尿系统的肾结构。内胚层膀胱分化支与外胚层体表上皮的嗅上皮支耦合,构成上呼吸道上皮,背部皮毛和膀胱上皮的连接,也就是膀胱经巡行部位,因为胚胎期皮肤神经同源性,原始皮肤具备呼吸功能,这种胚层分化连接机制构成了肾肺循环机制,这就是中医讲的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的机理,这种机制构成了肺肾同时调节人体水液平衡的关系,构成了人体体液循环调节机制。

《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素问·水热穴论》: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如上经文就是介绍这一机理。

作者:李茂春

编辑:李振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