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思维导图真正起到提升思维的作用,就要做到“脑中有图“。通过锻炼大脑的内在洞察力,有利于构建意识影像,形成深度思考。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理清思维、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学习效率。许多国家已经将它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科目。
国内在这方面的跟进也毫不落伍。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画各种思维导图了。
我在陪伴孩子自学的过程中,一直很好奇孩子是怎么构建思维导图的。他们是先想好了图示,再填充内容;还是先有了思维要点,再以线条的方式关联?他们在画图之前,脑海里又没有图?他们在画图之后,怎么向别人解释这些图?
这时,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01不画思维导图的小孩
这个小男孩是Mx的大班同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太合群,总是喜欢自己看书自己玩。
老师让小孩们用气泡图画春天。别的小朋友都画得五颜六色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有成果展示。
唯独这男孩啥都没画,一张白纸。老师问为什么,他说没什么可画的。
孩子们上了不同的小学之后,由于家也不在一个小区,我们有好几年都没见过男孩一家。
但很巧的是,五年级时两个孩子又聚在了一起,而且还是同班。原来他们前几年去外地了,刚搬回来。
男孩的成绩非常优异,没见过他怎么用功,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有三次统考还排到了全市的前五名之内。
学校多次让男孩介绍学习心得。但他的经验实在难以借鉴,因为他很少记笔记,也没有错题本,更不喜欢背课文之类。
男孩的妈妈倒是提及,她儿子喜欢思考问题。经常一个人坐在那儿全神贯注,但并没有在看书或学习,也没有在纸上写写画画。
这不奇怪,很多小孩都有这样的情况。
有一次两家人聚会,提起孩子们学习的方法,男孩偶然说的一句话让我灵光闪现。
“我脑子里有图,不用记笔记”。
可不是嘛!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知识,但知识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它们是四散游离,还是经过了梳理分析?它们是一个个的点,还是系统化的结构?
如果脑中有图,他的知识必然是网络化的。他已经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Mindmap的本义就是脑图,思维导图只是译名。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思维导图无论是手绘还是电脑软件制图,都是视觉化的输出产品。
那么,在手中的思维导图落实之前,有没有存在于脑海中的思维导图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个学霸男孩就是典型的例子。
与复杂精密的大脑知识体系相比,那些写在纸上的框架结构简直是九牛一毛了。
或许,这就是学霸男孩有别于普通学生的特点之一?
02大脑里面的意识影像
从古至今,脑中有图的人很少,但的确存在。
l有的画家胸有成竹,可以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l有的钢琴家脑中有谱,可以行云流水连续弹奏几个小时;
l有的作家善于打腹稿,落笔必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l有的演说家不用刻意备稿,就能舌灿莲花,出口成章,口若悬河。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天才都是理解和记忆方面的超级能手。有人认为,这类大脑在处理图像、图形、图示方面的先天能力十分优秀,远远超出常人。换言之,他们的脑图都非常发达。
如果说现实世界的脑图是“眼见为实”,虚拟世界的脑图则是“心到神知”。学习者仅凭大脑的想象运作就能直观“看到”结果,无需依赖外界工具(如纸和笔或电脑等),所思考的内容直接由大脑同步映像出来,可被学习者使用。
那么,这种超强大脑是如何“看到”图像的呢?
有专家认为,这种虚拟脑图是一种意识影像,所谓的“看到”其实是大脑内在洞察的结果。
大脑的内在洞察有着相当个性化的烙印,只有本人能够意会和领悟。它不一定与实际的图形相符,而是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处理。以弹钢琴为例,脑海中的脑图与真实的曲谱不一定吻合,但指下却能演奏出正确的音符。
与此同时,这种意识影像的形式或作用机理也是不可解释的。同样的一章内容,学霸只需来回翻几遍可能就掌握了,他脑海中有着清晰的知识脉络。但如果你问他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脉络,他可能无法回答。
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是意识影像,它就应该有个展示的载体。有人设想,大脑里面可能有个虚拟的屏幕,如果想看到脑图,直接调出,放在屏幕上就可以了。
我们在一些科幻电影中,看到未来人类只要手指往空气中一点,面前就会出现一个屏幕,上面写满了他需要处理的任务代码,他就像我们操作触摸屏那样,可以点击,可以滑动,可以操作指令。
然而,大脑中的意识影像一定要有个屏幕吗?也许未必如此。它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计算,一种翻译?
无论如何,如果大脑足够强大,拥有内在洞察将是它的特色之一。
03内在的洞察有什么用?
人类大脑具有的内在洞察力是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前提。
在文明的曙光初现时,大脑是人类唯一可用的思考工具,思考是人类休息和娱乐的最大方式。
历史上那些口口相传的英雄诗歌、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无不归功于智者们的强大脑图。
那么,对个体来说,内在的洞察究竟有什么用?
l它可以平衡人的左右脑。内在的视觉洞察让两个大脑半球一起工作,允许更快的脑部神经通信以及更强大的处理事物能力。
l它可以让人们聆听内心的声音,激发直觉潜力。内在的视觉洞察是自我领会、顿悟等思维能力的前提。这是人们在完成其学业,步入社会以后,在“现实世界”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l它可以提高记忆力。通过内在的视觉洞察可以激发大脑,长期和短期的记忆容量得以增加,你的工作、学业和日常生活将变得更容易。
l它可以让人们更加专注。当大脑沉浸在内在的想象世界时,外界的一切干扰均被屏蔽,这种主动的自发的专注,提高记忆力,增加创造力。
l它可以让人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调整和聆听你的感受的能力,然后引导你你以平静,周到的方式去处理。
应该说,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来源的指数级增长,学习道具的多样化,人们锻炼大脑洞察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在降低。
很多人的现实状况是:工作忙、学习忙、生活忙,没有时间进行主动思考、深度思考,何谈洞察?
04如何锻炼内在的洞察力?
Mx自从了解到学霸男神的思考方式,非常羡慕,下决心要挑战自己的大脑。
我们家庭向来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对于他的这种上进之心,自然十分支持。
但是究竟应该怎样锻炼内在洞察,构建意识影像(或虚拟脑图)?各种学说、流派或模式都各有道理,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还得私人定制,量体裁衣。
我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锻炼他的内在洞察要从简单事项入手,循序渐进:
1.设定一个主题或任务:如构思一篇文章,策划一个活动,准备一个演讲,复习一个课程,回顾一个电影,分析一个话题等等。
2.在内心列出一个提纲,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大脑内在的洞察不是基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有逻辑要求的。因此,这个框架的整体性、结构性要经得起推敲。
3.跳出来看自己。运用强大的想象力,把这个框架投映或影射到虚拟的大脑屏幕上。你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拥有上帝视角,能够看到原来的自己。
4.跳出来的自己,指挥大脑中的自己,为这个框架增加关键词或节点,使之富于立体感、层次感,体系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5.不断的揣摩、反思与回想这个框架,让它越来越细化,更加完善。
现在Mx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晚入睡前,必然交给大脑一项作业,让它思考某项问题。想着想着就会睡着,有时梦中还会出现那些问题的片断。
有人说,睡前思考容易导致失眠,这可能要因人而异。Mx一直睡得很香,没有这种困扰。
在日常生活中,静坐、放松、冥想、深呼吸都是训练大脑洞察力和想象力的良好方式,孩子不妨一试,让大脑做体操。
经常想问题,久而久之,人的思考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就好像肌肉,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可以变得强韧而结实。
如果孩子不需要任何草稿、演算或记录,也不需要任何模型、图纸或实验,就能把脑海中的影像“看到“,就能把它表达出来,就已经具备了内在洞察的基本功。
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成果,又是一种工具。
说是成果,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梳理知识和信息的思路和架构;说是工具,是因为它帮助我们加深记忆和理解,更具有思维的体系性。
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图在脑中,还是图在手上,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内在洞察的习惯,多动脑,多分析,多想象,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拥有超越庸常的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