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振铎大师教你练太极拳 [复制链接]

1#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和美太极”,再点击“
  坐腕立掌型的特点,是掌的伸出都必须坐腕立掌,首先将手腕坐实,然后将掌立起,逐渐使五指尖朝上,掌心向前。当手掌上翘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劲感”。如果习练者训练有素,这种“劲感”会贯通全身。要练好杨式太极拳,就必须由立掌找到这一“劲感”。
  杨振铎根据传统杨氏太极拳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将坐腕立掌具体化为五种。
  (1)立掌。指尖朝上或偏向上方,掌心不向正前方,而向其他方向者,谓之立掌。例如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的上方掌,玉女穿梭的下方掌。
  ()正掌。指尖向上,掌心向正前方者,谓之正掌。例如揽雀尾和如封似闭中的按均属正掌。
  (3)平掌。不论指尖指向何方,凡掌心向下或向左、右平环者,谓之平掌。例如单鞭、肘底捶之过渡势。
  (4)俯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不论指尖指向何方,都为俯掌。例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白鹤晾翅的下方掌,栽捶、指裆捶的左掌等。
  (5)反掌。指尖指向一侧,或偏向一侧,掌心向外者为反掌。例如玉女穿梭、白鹤亮翅的上方掌,云手由拥转采的掌。
  直伸型掌型只需将手掌伸直、放平、放展、引长,但不要硬挺即可,它不需要坐腕立掌,但也要有内劲的自我感觉并贯通全身,虽然与坐腕立掌型的表现形式和做法不同,但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杨振铎把直伸型掌型分为四种。
  (1)垂掌。掌心向里或偏向里,指尖向下或偏向下者谓之垂掌。例如预备势之两臂下垂,当两臂环下圆弧时的掌等。
  ()直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不论指尖指向何方者谓之直掌。例如起势之两臂提起,按势转单鞭的过渡势等。
  (3)侧掌。掌心向里或偏向里,不论指尖指向何方谓之侧掌。例如揽雀尾之左、右拥手、云手的拥等。
  (4)仰掌。掌心向上或偏向上方,指尖向前或偏向前者谓之仰掌。例如倒撵猴和高探马的下方掌,斜飞势和穿掌和上方掌等。
  杨振铎所说的以上两类共9种掌型,是在杨澄甫宗师《太极拳术十要》提出的“掌宜微伸,指宜微曲”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来。在演练时,杨振铎认为还要加上“指缝稍离”,即五指不能并拢,也不能叉开,这样掌型更加趋于完美,既有刚的内含,又有柔的外观,自然、潇洒,可谓神形兼备。

在如何练好杨氏太极拳时,杨振铎说:

首先,杨式太极拳有十大要领,即:虚颔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分虚实,上下相随,内外结合,绵绵不断,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这在我们练拳时都要注意到。第二,练拳要掌握规律,手脚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守规律就顺,反之就不顺,所谓屈伸开合,听其自然,这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第三,练拳应该循规蹈矩,循序渐进,不论步法、身法,都要上下协调,是正的就是正的,是斜的就是斜的,要严格掌握方向,角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般地说,练拳和写字一样,当练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回峰的过程。他还说,要练好拳,必须肯下功夫,多实践,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良师不可无,二三知友常揣摩,就一定能把拳练好。什么是放松?如何放松?

习练杨氏太极拳很是讲究放松,郑曼青宗师说,“澄甫先生他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那么什么是“放松”?杨振铎是这样说的:1、“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那么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更好的紧!是为了打击对方时,浑身如铸般瞬间的紧。、“放松”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松,即排除一切杂念和紧张状态,集中精力练拳;二是肢体也要放松,即排除体内僵力;3、“放松”是有意识的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放展,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结成一个整体,这一点一定要下功夫揣摩。

4、“放松”是使肢体放展、引长之后,有沉重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也就是具体体现人体与基本要领相互沟通的最初的一种自我感觉,也是劲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应该介乎软、硬之间,既不是软,也不是硬;更不是局部,而是全身。5、“放松”犹如高温溶解生铁,“放松”又如高温溶解拙力(僵力)。溶解后的铁水似液体,但绝非食用水,溶解后的拙力似软非软,它是柔。铁水经过锤炼,可以转化为钢,拙力经过训练,可以由柔转化为劲:“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显然,柔与软、铁水与食用水,应该说是两码事。

演练杨氏太极拳,在如何做到“放松”方面,杨振铎在许多场合谈过很多,归纳起来有:

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练太极拳首先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了就不冷静。思想紧张了动作就僵硬了。我认为“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放松”是训练拙力(人体自然力)的手段之一,可以由柔转化为劲:达到“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在练法上的“放松”,这不仅在意念上要消除紧张状态,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也就是放展、伸长,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使全身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有沉重的自我感觉(也就是具体体现人体和基本要领相互沟通的最初的自我感觉,也是劲的内在感觉)。“放松”与训练,都应该是有意识的,所谓“有意放松,无意成刚”,只要真正做到了放松,它就可以沟通人体与基本要领的结合,自会产生物质条件,劲也就会应运而生,如果为劲而劲,反而为劲所限。

“放松”不是放软。“放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对此拳家尽人皆知。但是什么是“放松”,如何“放松”,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杨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柔”和“绵”,主要是指“放松”,而“刚”和“针”,则讲的是“劲”。在行拳中,要做到“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放松”?力与劲有何区别?

余功保和杨振铎对话录余功保:(著名武术文化研究专家)
  杨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最著名的流派之一,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请您介绍一下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杨振铎: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我觉得要从大的方面去理解,当然小的方面很多。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是“舍己从人”,就是以特殊的方面掌握主动权。另一个是“后发先致”,就是“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关键地方。还有一个特点,从风格上来说,就是“刚柔相济”,有内在的变化、节奏。第四,从练习方式上来讲,要求是“用意不用力”。实现了这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了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余功保:
  杨式太极拳从拳架上来看,还是有明显的个性。一般练拳人能够一眼区别开,比如她特别注重架式的开展,注重中正安舒,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杨式太极拳很大方的原因。杨振铎:
  现在流传比较广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基本是以我父亲杨澄甫的拳架为基础的架子。比较开展,宽大。但是宽、大也要有个范围,如果过大了,就空了。一般说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形象美,实际上是宽大的适度、适当,身体打开,在将展未展之时,直中还有曲。不能外表看是僵硬的。太极拳论说“要在紧凑中求开展”。余功保:
  即使在“形”的方面也要寻求阴阳矛盾的平衡。练太极拳什么时候感觉不到矛盾了,就练的偏离了“太极”的原则。杨振铎:
  对,所以说太极拳不仅是拳术,也是哲学,是艺术。练拳要能琢磨、体会拳架中的“意思”。余功保:
  杨式太极拳的架子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从杨露禅创立,到杨澄甫先生定型,中间还有很多拳家的修订,有一个历史过程。您觉得在杨式太极拳演变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哪方面?杨振铎:
  杨式太极拳来源于陈式太极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快慢相间,杨式太极拳在速度上有了变化,这是第一个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是由于群众的需要,这从杨露禅那时候一开始就有变化的。后来又有了一些动作内容上的变化,杨式太极拳架子是在我父亲那里定形了,但在我父亲本身的拳架子也是有变化,他中年时期出过一本书,和老年时期出的书《太极拳体用全书》,拳架子有不同的地方。他本人也在发展,可以说,杨式太极拳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熟,演变定型的。使得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使太极拳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人。还有一点在杨式太极拳发展中应该特别提到的,就是当时国家体委根据我父亲的功架为基础,编定了4式,以及后来的88式,对太极拳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对杨式太极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根据发展的需要作出的推进措施。余功保:
  对于简化太极拳您怎么看?杨振铎:
  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具有历史功绩。为什么要搞简化太极拳,这也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把一些重复的动作,一些难度比较高的动作去掉,从套路来说,式子少了,长度短了,一般人能够接受。但有些人认为是“简化太极拳”,在思想上有所错觉,认为这套拳里动作简单了,要领也简单了,这是误解。在一些典型动作上,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还是保留了,练习时不能偷工减料,要领一点也不能少。当然,在有些练法上对传统杨式太极拳稍有改变。余功保:
  杨式太极拳练的人很多,东西南北都有,现在存在一个具体情况,就是大家演练的套路不完全一样。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杨振铎:
  确实有这种情况。这里有一个过程,我父亲过去教过很多学生、徒弟。他本人的拳架也是在变化,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有所不同。国家体委选用简化太极拳是根据他最后体用全书这套动作为依据的,外形和精神面貌比较饱满。他所收的徒弟并不都是在同一个时期,相对来说,中年时期教的比较多。有些人原来还是练别的拳,后来转练太极拳,所以带来拳架子上的差异,但我觉得原则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大家根据各自的理解有所发挥、发展,是可以理解的。总的来说,形势是喜人的。大家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了贡献。当然我也愿意将来有机会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探讨,作些沟通工作。余功保:
  现在练杨式太极拳的人很多,由于简化太极拳的普及使大家学会太极拳变得容易一些,但学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您觉得练好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杨振铎:
  最重要的环节开始练拳的时候。练拳和从事其他的工作一样,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在练拳之初,要把要领先搞清楚,再做的时候不至于偏的太远。开始先做些准备工作,对要领有个深刻印象,然后就循规蹈矩地练习。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练的如此,教的也要如此,这样才能打好基础。有的同学虽然练拳不久,练的式子也不多,但是一看,是那么回事。一规范了,效果就不一样。余功保:
  练习太极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错误,动作上的,劲力上的等。纠正错误是学习太极拳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人开始会有很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根据您的体会,练太极拳应该如何避免和纠正错误?杨振铎:
  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与松相关的两个容易犯的毛病,一个是“紧”,一个是“软”。有的人说,练太极拳不能用劲,所以一点劲都不敢使,动作做起来软软踏踏的。我们认为,练太极拳是不用拙力,不是不要用劲。一点劲不用你怎么动作?我父亲在他的著作中一开始就说了“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这里刚、针都说的是劲,讲怎样用劲,是什么性质的劲。武术又称“功夫”,功夫功夫,一个是功力,一个是功法,功力必须要有劲。太极拳虽然现在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速度上慢了,但她用起来也是很快的,要发力肯定是要快,快和慢只是处理上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首先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了就不冷静。思想紧张了动作就僵硬了。松不是松软,是松开,放展,特别是上身。对于“用意不用力”要有个正确的理解。软是虚无的,柔是有韧性的,不要把两者混淆。余功保:
  一软了就不会饱满。精神上不饱满越练越萎靡,身体上越练越无力。杨振铎:
  太极拳的身法上也有些容易犯的错误。把握身法的一个最关键点,就是“正”。比如单鞭、闪通臂等,身体动作不一样,但保持正直是一致的。闪通臂就不能向前倾斜,单鞭也不能后仰。正就是要不偏不倚,有八面支撑的感觉。但对正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把上体硬性树的笔直,从脚到手不流畅,使劲在腰间断掉了。余功保:
  太极拳中的正应该是个动态的概念,不能理解成几何上的正,成了用尺子量的感觉。有时候空间几何上“正”了,但意不正,劲没正就全歪了。杨振铎:
  杨式太极拳有个特点,比较简洁。有的学员练习时喜欢添加一些枝节性动作,为了好看,比较罗嗦,就与我们的传统练法不一致。技击上不能拖泥带水,手上不能绕来绕去。劲力必须主宰于腰,你那么多碎动作就没法运腰,没法用整劲。简洁才能有效,才能从容。在打拳的过程中,腰要始终动,腰来带动四肢,这样才能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实现节节贯穿。余功保:
  怎么减少罗嗦的动作?杨振铎:
  这就是对动作的要领、路线、转折处很清楚。举个例子,搂膝拗步,脚迈出去,脚着地,重心移,腰带两臂弯,由脚跟到脚板,逐渐抓住地,有蹬必有撑,落地生根,转身推掌,过程很清楚,你就不会有多余动作。只把动作开始和结束的定型搞清楚了,对过程中的细节不清楚,就会导致做的时候含含糊糊,跟着感觉走,做错了自己还认为挺好。余功保:
  能够对每个动作进行细致的分解,并且经得起推敲才行。杨振铎:
  太极拳练习中很多人还有个不好把握的要领是“气沉丹田”。有的学员问我,说老师我练了三年太极拳了,还是感觉到气一直不够用,怎么办?杨式太极拳很讲自然,你平时往那里一坐,或自然地一站,就是气沉丹田。那位学员我后来了解到他每次练拳前都先跑几圈,气往上翻了,你再练拳气就不沉了,从开始就处于紧张状态,呼吸也不顺,气就觉得不够用。我给他讲了以后,再练就觉得好多了。他这是由于跑步引起紧张,其他原因也是一样,你违反了自然状态,就没法做到气沉丹田。所以有的要领不要刻意去求,而是从大的原则上去做。余功保:
  练太极拳就是一个返朴归真的实践。杨振铎:
  练拳中还有一个手法问题值得重视。我父亲在“太极拳十要”中谈了一些太极拳的要领,但篇幅有限,在手法上没有详细谈的很多。手上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太极拳十要”中说“掌以微伸,手指微曲”但这是说的手掌的形状,掌法没有具体说明。杨式太极拳掌法基本上分两类,一个是坐腕立掌,一个是伸掌。坐腕立掌往前击打时常用,掌微伸,指对手掌心部位而言,指微曲,是对手指来说的,指头缝还要离开一些。这样手掌形状比较好看,气、劲也顺。伸开时掌跟往下翘,翘到什么程度?往外伸展时要找到力点,在翘的过程中能找到劲的感觉,过了就硬了,达不到,就软了。这个分寸自己要体会。在单鞭中左掌就属于这种掌。坐腕立掌还有一些变形的表现,实质上劲力感觉是一样的,有的动作中手是正面掌,这也是坐腕立掌的一种。比如双手向前按的动作就是这种掌。另外有一种平掌,但在劲力感觉上和坐腕立掌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还有一种翻掌,白鹤亮翅中右手就是这类,也是坐腕立掌。直伸掌是另外一大类掌法,肩、肘、腕、指放松了,向前直伸,有劲感,往下落时也有劲感,是整体性的,没有坐腕的动作。这两类手法不清楚练习时就容易混淆,整个式子感觉就不太对了。余功保:
  掌主要是这两大类,拳法呢?杨振铎:
  拳也有几种,有拳眼向上的,有俯腕拳,有翻腕拳等。在搬拦捶中有几种拳的变化用法,大家要细心体会这一式的拳法。此外还有栽拳,有打虎捶、双风贯耳捶等。太极拳虽然叫拳,但拳法实际上并不多,所以保留的这些拳法都是千锤百炼、极有代表性的。要认真研究,每一个拳法的作用和练法。余功保:
  还有一种特色的手法是钩手。杨振铎:
  对,钩手也叫“吊手”,五指向下捏在一起,掌心虚含。在单鞭中右手就是这种手法。吊手有一个要领,就是劲力点要在腕上,否则你手指再怎么用力,劲力也贯穿不了,没法从肩到臂。说到单鞭,各个动作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右臂是自然伸直的。太极拳中其他动作手臂都要求是弧形的,只有这个动作右臂是直的。因为它是吊手向下,手臂再收回弯起来,就萎缩了,也不能反关节向上弯,所以是自然伸直,但不能故意挺直。余功保:
  练拳要研究理论,这是他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项目的一个要求。您认为哪些拳论对指导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最有帮助?杨振铎:
  练习太极拳最早、基础的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于杨式太极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论著就是《太极拳十要》,它是具体讲解太极拳的要领,由繁而简,语言简明但含义丰富。开始练拳时把这些理论记住,理解,落实到了,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太极拳十要》中对一些主要的要领阐述的很清楚,要逐条琢磨。比如“十要”上讲了“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是身法要求,是太极拳发劲的需要。含胸拔背中,含是自然含,只有含了以后,才能力由脊发,如果挺胸,就发不出去。能含胸才能拔背。拔背时由腰部往下松腰松胯,形成上下对拔的劲。“十要”上说的很清楚“拔背者,气贴于背也”。余功保:
  《太极拳十要》中也提到了“用意不用力”,还做了相对较多的论述。但还是有很多认对这一点觉得难以把握。杨振铎:
  用意是大脑的活动方式,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对于初练的学员来说,就是要求思想集中。因为初练,套路、动作不熟悉,不知道意念怎么用,这时候思想集中就是一种训练意念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动作熟悉了,不用通过思维就能做出来了,这时候思想容易开小差,容易不集中了,你的意念就要和动作合在一起,用意念来指导动作。到了第一个阶段,要领也掌握了,这时候意念就要考虑拳法的技击特征,它的用法,每一个动作做出来是什么作用,要很清楚。这时候你脑子里意念如何想的,对动作、拳套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就象演员演戏,同样的台词,表演起来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他的感情,他在表演时的思维状态不一样。选自《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随曲就伸》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你点的每个,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