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崔学荣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一场音乐课堂 [复制链接]

1#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迅速传播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流派的不断涌现,促动人们不断思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与根源所在,驱动人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应改革,从而更好地响应国家大力倡导的“课堂教学革命”的号召。

传统课堂常常只重视大脑的纯粹认知,而忽视了全身心参与,主张“审美静观主义”,是静态的认识论美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只注重“脖子以上的学习”,只强调了大脑的思维和认知作用,忽视了身体的学习,这是受传统身心二元论的第一代认知科学以及理性主义的影响,导致了教学中只注重枯燥传授纯理性的知识或采用理性方式学习知识,忽略了知识的体验性、具身体验的操作过程。这种简单的信息输入、输出和存储的过程,主要以单一学习通道为主,忽略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进而限制学生创造学习的快乐。

一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提出与界定1.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提出背景针对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身体参与体验、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一现象,基于具身认知、身体美学、通感联觉等理论,文章提出“多觉联动教学法”并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正式提出,是笔者于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开展的一场《多觉联动教学法》工作坊,之后经过多次在高校音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非音乐专业教育硕士生以及在职的中小学老师的培训中不断实践与反思,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如,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学督导王家祥老师听了一天课后的评价:“崔教授为参加杭州市中小学新锐工程音乐班的年轻教师们带来了生动的《快乐审美多觉联动》的教学法。该教学法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通感等原理,遵循音乐艺术的特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听、说、动、舞、演、编、创等的相互交融去感受体验审美对象,并进行表现。这种多感官的联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崔教授的讲学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使年轻的音乐教师们受益匪浅!”2.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界定多觉联动教学法是一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动觉、听觉、视觉、唱觉、触觉等之联动效应,采用听、说、动、唱、奏、舞、编、创、演等相互交融去感受体验审美对象,并加以创造表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融合全身心、全方位、多感觉、立体化的“全身全反应”的动力学教学方法。多觉联动教学法注重感受体验和思维创新的动态过程,追求教学走向优质高效,带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保持审美驱动力,兴趣盎然地去感受与体验、表现与创造,在声动、身动、形动、情动、乐动、气动、心动、灵动等多种方式的“动”中有效学习、深度理解,从而促使身、心、灵合一,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均衡、健康、有序发展。二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通感和联觉相关理论(1)通感理论通感,是指不同感官之间的联系沟通,各感官知觉之间的跨越互通。正如,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中阐述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最早由17世纪德国语言心理学派的温德提出,是指“一种感性的联想”,借助“联想”引起感觉相通或感觉转移,后来有“统觉”“移觉”等近似词语和理论。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有关通感的论述,如《礼记·乐记》中有关通感的描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是指“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是把音乐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把听觉和视觉联通的见证”。“上如抗,下如队”,又将感觉通于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想象身体里有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2)联觉理论音乐心理学研究证明,具有联觉能力的人,其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感觉都混合在一起,而非各自分离。联觉现象最早由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在年《自然》杂志上提出的,之后世界上很多心理学家、神经学家都开始研究联觉现象。综上所述,“通感”和“联觉”主要是一种“感性的联想”,多以大脑静态联想到感觉的相通与联觉,而“多觉联动教学法”更加强调多感官、全身心参与、尚“动”的活动理念,即在“联想和想象”引发的通感联觉基础上,引发多觉联动、快乐审美的动态发生过程。2.“具身认知”与“身体美学”相关理论(1)具身认知“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又叫“涉身认知”,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或“认知革命”。这是针对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忽视身体参与和直接经验,过于重视信息加工、强调符号与表征,造成被动学习的“离身认知”而提出的。其中心含义是指“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ii]。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和运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重视体认、实践在认知学习中的重要性。如卢梭主张“对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进行锻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概念形成和认知发展,增进儿童的智慧”[iii]。法国现象主义学家梅洛——庞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身体的重要作用,要求儿童身体力行、亲身经历和体验蕴藏身体背后的奥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者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也非常重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如《老子》《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均体现出身心关系、身心灵合一等具身认知思潮,而且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以及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教学中要做到“知行合一”,这都是“具身认知”理论的典型代表。(2)身体美学“身体美学”是由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身体是一种“格式塔”的整体,打破了陈旧的身心二元论思维模式,强调身心兼备、努力追求身与心的完美融合,与中国古典哲学“身心灵合一”的身体观、“形神合一”的审美观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种全身心认知世界的方式。认知过程中身体各感官、各感觉都是同样很重要,全身心得以充分的调动来参与各种活动。多觉联动教学法与“身体美学”一脉相承,它不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