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同理,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失衡,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上热下寒症状疾病,通常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云:“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引火归元”作为中医治疗上热下寒、肾火上升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上热下寒诸证皆可消除。
“引火归原”一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后世《本草汇言》《本草汇》《本草便读》等古籍均有记载。《医学心悟》中将其称为“导龙入海”,当代的《药典》及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教材中亦收录了这一说法。“其中“原”又为“源”、“元”,指肾或命门;“火”亦称“相火”、“虚火”、“雷龙之火”等。历代医家对“引火归原”的论述各不相同,萌芽于《内经》,起源于《伤寒杂病论》,奠基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发展于近现代,各个时期对此法都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坎离交泰,又叫取坎填离。一部《易经》可以说是一部生命科学的浓缩,用《易经》的理论可以解开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取坎填离,就是通过任督升降,督脉升发,任脉肃降的方法,用(肾)坎卦中间的阳爻,与(心)离卦中间的阴爻互换,从而把后天坎离还原为先天乾坤的泰卦,这是《易经》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上热下寒该如何治疗呢?身体出现阴阳失衡又该怎么处理呢?让我们再通过一则案例来医院针灸二科郗洪滨主任是如何在临床上体现中医经典思维之——引火归原,坎离交泰。
医案分享:
患者,刘某某,女,61岁,退休,山东泰安人,年04月03日因双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前来就诊。现症见:双膝盖疼痛,下蹲困难,上下楼梯痛,劳累后加重,偶伴肿胀,头重脚轻,胸闷气短,后背、双脚发凉,上半身汗出,乏力,纳可,眠欠佳,精神过亢,急躁易怒,小便频数,大便调。舌质暗红,苔稍*。脉诊:左寸浮,左尺沉,右寸浮、滑,右尺沉弱,右关沉滑。双膝关节磁共振影像诊断:1.左膝双侧半月板损伤(Ⅱ度);2.左髌骨、股骨、胫骨骨质增生及骨软骨炎;3.双膝髌上囊及关节腔积液;4.右膝双侧半月板损伤(Ⅱ度);5.右髌骨、股骨、胫骨骨质增生,右股骨、胫骨骨软骨炎。中医诊断:膝痹病,辨证为上热下寒兼脾虚湿蕴证。治则以清上温下,健脾祛湿为主。
治疗效果及反馈:连续治疗3个疗程之后,患者自述膝盖肿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走路、上下台阶及蹲起均不受限,后背及双脚发热,畏寒怕冷亦显著改善,上热下寒症状明显好转,诸症消失,临床治愈,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定期随访5年,病情未复发。
医案分析:
郗洪滨主任分析认为,综上四诊合参,郗洪滨主任认为该证属于典型的上热下寒,上盛下虚证。“膝骨关节炎”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是疾病的局部表达,是身体整体失调在局部的表现,西医重视局部或病理性改变,忽略了身体整体状态,以及身体的气血功能动态变化。我们治疗不能只是盯着局部的疼痛症状,也不能只针对检查指标,需要从整体上动态考虑,要从整体上调整身体功能及能量气血的流通分布。故治疗思路引火归原,坎离交泰。
治疗思路/p>
郗洪滨主任解析,心居上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居下属阴,在五行属水。心火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此心与肾水火升降互济,上下交通,则为“心肾相交”。若这种动态平衡失调,则为“心肾不交”,临床可见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上热下寒证,症见:上焦有热,如头晕、头胀、面红目赤,脾气大,上半身汗出;下焦有寒,如背部发凉,双脚冷,畏寒怕冷,腰部、膝部冷痛等。交泰丸以*连为君,其大苦大寒,主入心经,生用且用量独重,意在清心降火除烦,肉桂辛甘大热,主入肾经,引火归元,化气升津,既制约*连苦寒伤阳之性,又无助火之弊,为佐使之用,二药相伍,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在本案例临床运用时随症加减使用。诸药合用使上下寒热交通,水火交济,阴阳协调,标本兼治。
郗主任指出,解决上热下寒最关键的一点是打通中焦,因为只有打通中焦,才能顺利引火归原,使水火相济,阴阳交汇。打通中焦脾胃即为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医里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中焦脾胃。中焦可以说是五脏六腑的大管家,其他脏腑都离不开它,中焦如果不通,身体里的气血阴阳就无法正常运转。心火要下来要经过中焦,肾水上去也要经过中焦,打通中焦是调理上热下寒的重中之重。
*元御《长沙药解》言:“戊己旋转,坎离交互,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下非孤阴而不至病寒。中气既衰,升降失职,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上热下寒证源于中土之变,郗主任以脾胃枢轴为本,遵循脏腑气机升降之性,上下不和治其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清上温下治其标,健脾和胃治其本,燮理阴阳、调畅气机。郗主任对《伤寒杂病论》熟稔于心,诊病强调辨证论治,临证治疗上热下寒证常以理中丸或参苓白术丸加减进退。
针灸疗法以圆利针解结祛瘀,矫正颈椎、腰椎以通督升阳,推按胸廓、手法揉腹导引气血,手法矫正膝关节、踝关节、骨盆正骨理筋。
另外,因患者心火稍旺,急躁易怒,故嘱其劳逸适度,同时予以心理疏导以放松心态,自我调整,从而防止气机上越,避免头重脚轻,心火上浮。避免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更不要反复屈伸膝关节、揉按髌骨;注意防寒湿,保暖,避免膝关节过度劳累;尽量减少上下台阶等使膝关节屈曲负重的运动,以减少关节软骨的磨损。
针对上热下寒有什么保健方法呢?
上热下寒自我导引法:以下六种方法简单易学,供大家参考:
1、揉腹法:
手掌由心窝开始向下推到小腹,反复推5分钟。双手或者单手都可以。如果有阻滞点(硬块、痛点、「气团」或「水槽」),一定要反复推揉,将其推开揉散。在这里,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五脏之经络无不汇集于此。通过推腹,中焦妥妥疏通到位,上下焦也会得到疏通。从而达到舒肝理气、开胃健脾,补肾养心的目的。
2、跪坐法/p>
我们古代人便是跽坐,跽是长跪,跽坐是(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我们现在的坐姿重量都放在腰上,所以腰部容易重浊气血不通。跽坐便将气血引到膝盖以下部分。
3、八段锦之“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脚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的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作圆环形转腰,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腰。在转腰的同时,适当摆动臀部。如配合呼吸,则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双手攀足固肾腰:站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重复几遍。本式采用自然呼吸。
4、泡脚降火:
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桂枝10克,制吴茱萸10克,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5、艾灸调理:调理时,取神阙、关元、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每个穴位灸25~40分钟左右最佳,连续治疗5天,休息两天,然后继续进行。
6、走路法:此法简单易学,对于治疗上热下寒疗效立竿见影,具体该如何走路呢?让我们下篇文章见分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