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应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熬夜过后脸上长痘,吃完火锅口舌生疮……苦不堪言!
但是偏热体质或平和体质的人易上火也就算了,为什么手脚冰凉、特别怕冷的虚寒体质还是经常上火呢?
虚寒体质,为什么经常上火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也就是说:体内寒气过剩,就会引发上火等热证,体寒其实也是上火的根源之一。
肾主水、心主火。正常情况下,心火向下供给肾阳气,而肾脏向上滋润心火,二者相互作用、互相牵制,平衡人体阴阳调和。
但是若心肾不交,即肾水无法上升,心火无法下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1、心肾不交的原因
①肾阴、肾阳亏虚。肾阴亏虚,肾水本身不足,难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功能;而肾阳亏虚,阳气过于虚弱,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也就得不到滋养。
②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则虚火内扰。
③脾胃虚弱。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借助脾胃之气的推动,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功能失调,自然心肾不交了。
④湿阻中焦。心在上,肾在下,若湿气过重,堵住中焦,心火和肾水自然无法下降和上升。
2、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人来说,一般会同时出现下述左右列表中的一个或多个表现:
上
口腔溃疡、舌疮、嗓子疼、牙疼、腮肿、流鼻血等反复发作;慢性中耳炎;目赤红肿;眼干眼涩;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下
肚腹不温,经常拉肚子;腰膝酸冷;女性痛经,男性男性阴囊冰冷潮湿;手脚冰凉,特别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肤色暗沉,长黑斑,甚至有水肿;
盲目去火伤脾肾,适得其反
上火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清热解*的金银花、菊花、凉茶一类去压制自己的“上火”症状,但为什么有些人有用,有些人不但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呢?
上火,有虚、实之分,不能一概而论!专家表示,上火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实火”人群,采用泻火、降火等寒凉药物进行治疗,的确有效;但是对于“虚火”人群,此类方法只会伤肾又伤脾,使得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实火症状:舌红苔*、口干便干、面红耳赤、心烦易怒等。
虚火症状:舌红少苔、口干舌燥、爱出虚汗、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等。
「上热下寒」怎么破
适当运动
我认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除了大家熟知的熬夜劳神、恣情纵欲、饮食生冷、露体受寒等因素之外,久坐久卧、缺少运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
运动不足,经脉的运行自然会逐渐下降,接着会导致阳气生发不畅、郁闭阻塞,该暖的地方又暖不到,「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
适当的运动可以使阳气有序运转流动,去到该去的地方。操练八段锦便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极大的带领气血的运行。
针对「上热下寒」体质,可重点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
自制肉桂小米饭
上热下寒,火不归元,不妨试试「火神派」大家李可先生名方「油桂米丸」的简化版:取肉桂6克(若能买到「企边桂」最好不过),磨成细粉;小米克,蒸至烂熟。食用时将肉桂粉均匀撒在小米饭上,拌匀,当作主食吃。
肉桂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小米可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两者配合,同气相求,不仅能让上传的火归位,还能补脾肾、助阳气,两全其美。
调理中焦
中焦不通,心阳不能温煦肾水,肾水不能制约心阳,就会导致很多人的上热下寒。
所以,不管你是长痘,还是大便不正常,又或是口腔溃疡、上火失眠、牙龈出血、口臭,上热下寒,都需要疏通中焦,只要中焦一通,这些症状自然消失了。
但是大家绝对不能只注意补脾,还要注意清。中焦不通的人,切忌乱补!很多人觉得既然问题是因脾胃受伤、脾胃功能虚弱引起,那我就补脾胃就好了,这样反而因为身体里还在堵着,补的气血也被堵在体内而加重身体的火。
这种情况下「清理」和「补益」要同时进行。只有中焦先通了,气血能动起来了,补的才能发挥效果。这时候就适合用这款茶:
疏通中焦:麦芽+佛手。「麦芽」健脾益气的同时,最擅长消食导滞(促进消化),帮助身体消化食物,通一下停滞的气血,把肠道里的食物和浊气通下去,排除体外。
「佛手」疏肝理气,健脾燥湿,可以调畅气的运动(肝主调节气的运动),尤其是中上焦,帮助中焦的气运转起来。
健脾兼顾养心补肾:莲子+芡实。「莲子」补益脾胃的同时,还能养心安神,防止心火太盛,再搭配可以温补脾肾的「芡实」,保证健运中焦脾胃的同时,还能调理上焦的心和下焦的肾,补益上、中、下三焦的气,改善身体上热下寒的问题。
健脾祛湿:橘皮+薏苡仁。「橘皮」和「薏苡仁」一个擅长理气化痰湿,化解已经生成的痰浊,一个擅长帮助身体运化水液,减少痰湿的生成,同时还能清热。
麦芽莲子茶里搭配「菊花」、「荷叶」增强清热祛湿效果,主清中上焦之热,身体因为中焦堵化生的热少了,痘痘和口腔溃疡就没了。再用「黑豆」补肾祛湿、清虚热;「甘草」平补脾胃,调和诸品。
这个茶不寒不热,中、上、下三焦都能调理到。通肠胃积滞,健补脾气,还能兼顾心、肾。改善身体气血不通、垃圾停在体内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可以喝,尤其适合上热下寒、肝郁脾虚、有湿热、痰湿,肠内有浊气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