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璐白龙播音与共鸣三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24222.html

三、声腔共鸣及其应用

1.咽腔

咽腔是鼻腔、口腔和喉头后面的一个通道。在成年人,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共长约十四厘米。咽的形状似一漏斗,在舌骨的平面上最宽,底部渐渐缩小通入食管。

咽腔分为三段,上段自颅底起到软腭的平面为鼻咽腔;鼻咽以下到会厌平面为口咽腔,它的前缘为舌根;会厌以下至第六颈椎为喉咽腔,它位于喉头的后面。咽腔是一个能够由人的意志控制和调节的可变腔体,是人声的一个很重要的共鸣腔,是声带必经之路。因为咽腔处于声带的上方,它们两者配合的程度,决定了发声的效率和音色的好坏。一般地说,发低音时咽管变长,低泛音成分多;发高音时,咽管缩短,产生的高泛音多。咽管的这种变化是由喉头位置的高低决定的。喉头下降能够使从声门到唇的声腔总长度得到延长,因而会使各共鸣频率有所降低,低频谐音得到加强,结果是声音圆润通畅,但音色暗一点。喉头位置升高,咽管被压缩,高频谐音得到加强,音色会显得明亮。在播音中,比较庄重的内容,也需要播音员用降低喉头来发音。当我们发不同元音时,会厌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发/a/音时,会厌会掩挡喉管,使我们不能直视声门;发/i/音时,会厌直立,喉与咽相通。医生用内窥镜检查声带时,让患者发/i/就是这个道理。咽腔的大小既可通过舌头的前后移动来改变,也可通过咽肌的活动来扩展或缩小。如男歌唱演员用降低喉头和扩展咽腔的办法,可以产生介于第三、第四共振峰之间的新的、强度较大的共振峰(HZ一HZ)。依靠这个新共振峰,歌唱声音才会“鹤立”于交响乐队之上。

为了保证字音在口腔得到更多的共鸣,首先应该使气流和音波在喉咽部保持畅通无阻,播音用声中的毛病有一半也放出现在这里,这就是所谓“嗓子眼堵上了”。据我们的实战和观察,若喉头上下活动范围大、位置太高的话,播出的声音效果就会差,显得单薄、干涩。由于喉位高,咽腔就会变得短小,喉头甚至会接近口腔的后部,这样就会受到肌肉群的限制,其结果喉头受到压迫。此时假声带与真声带挤在一起,喉室被压扁,声带就受到了压迫,不能自由振动了。在这种情况下,发音者想使声音发得响亮一些,只有加大气息压力的办法。但是这时候的气息并不是从丹田发出的均匀气流,而是从浅部位发出的一股股的强气流。为了避免这股气流的冲击,声带会被迫拉紧关闭。当气息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声门被冲开。由于声门的开度比较大,又加上强气压促使音调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声音就会“响”-一些。这样用嗓的结果是,咽喉部得不到共鸣的调节,加重了声带的负担,日久天长声带就会失去固有的弹性。播音员如果采取这样的用声方法,会使听众感到紧张吃力。播音中“扁”的、“紧”的多,喉头放松不够的原因也就在这儿。另一方面,喉头的位置也不能太低,否则共鸣管过长了,咽腔开得过大,也会造成咽部肌肉紧张,声音僵,显得靠后。声音也不易送出去,字音当然也就不清楚了。

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喉头有的偏高,有的偏低,有的适中,但发出的声音只要圆润,流畅就行了,不能强求一致。在播音时,喉位保持稳定比较好,由于活动范围小,喉部肌肉消耗的能量也就少,可以避免嗓子的疲劳,这样也会对高低音的音色起到统一的作用。如果喉的活动范围较大,喉位又高,喉紧,就应该从呼吸入手来解决。另外也可以通过本人的意识来调节。在意识上不要给喉头一种撑的力量或挤的力量。尽量让喉部肌肉保持吸气时的放松状态。要有声音发出后似乎没有通过喉部的意识。颈前部的肌肉要松弛。此时气息、口腔再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喉部一定会是放松的,通畅的。

咽腔虽然不大,但因为它恰好在产生声音的喉头上方,如果声带发生的原音在咽腔得不到良好的共鸣,其它共鸣腔的构造再好,声音也不会得到扩大和美化的,会影响声音的圆润度。在播音教学中,我们目前只要求大家喉部要松驰,气息要畅通。我们认为有针对性地练习降低喉头和扩展咽腔也是可行的。因为咽腔如果和其他发声器官配合得好,会产生明亮的有力度的声音,可以表现坚定、果断的色彩。

口腔是在气息冲击声带后形成语音的最重要的共鸣腔。因此,口腔是播音用声的共鸣中心。

口腔由唇、齿、舌、腭、颊构成,腭是口腔的上壁,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由骨质构成叫硬腭,后半部分没有骨质的叫软腭。

2.口腔

口腔是在气息冲击声带后形成的最重要的共鸣腔。因此,口腔是播音用声的共鸣中心。

口腔由唇、齿、舌、颚、颊构成,颚是口腔的上壁,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由骨质构成叫硬厚,后半部分没有骨质的软腭。软腭后的顶端有一小舌头样的组织叫悬雍垂。平时呼吸时,软腭是下降的,气息可在鼻腔中流动,说话时由于发音的需要,也能上升,鼻腔关闭。唇及颊内有唇肌、笑肌、嚼肌等。颊构成了口腔的外壁。舌头位于口腔底部,舌头的前三分之二在口腔叫舌体,后三分之一在咽腔叫舌根。颌骨是支持面部和口腔的骨架,包括上下頜骨,上颌骨是固定的,下颌骨通过关节的活动进行张口和闭口,前伸后退等活动。

口腔共鸣器是决定语言音色的主要共鸣器。对于播音用声的共鸣来说,主要在吐字准确清晰的基础上来进行锻炼。而口腔这个共鸣器的核心就是舌头的位置。通过舌头位置高低前后及唇的圆展变化,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口腔形状,发出各种不同的语音。

在发元音的过程中,舌头的位置和形状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音学中,一般以舌头隆起的高点作为讨论舌头的标志点,也叫舌高点。舌高点指舌背弓形最高点。由于舌高点的隆起,使口腔形成了前后两个声腔。一般说来,舌高点位置的变化就会引起音色的变化。因此,所谓共鸣,主要是讲舌头的位置。声乐教学中要求“用喉咬字”,就是舌高点后缩到软腭和咽的部位来发音,这种咬字方法是靠后的,音色会含混不清。对于我们播音来说,这种共鸣咬字是不足取的。实验证明,舌高点高度与口腔前部以及上下颌的开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即舌高点愈低,口腔和上下颌的开度愈大;舌高点的前后与整个舌头的前伸后缩也是成比例的。假若我们用舌高点的高低作为纵座标,舌高点的前后为横座标,那么,普通话元音的舌位图就如图3所示那样,这是根据普通话:元音的X光照片得到的。

舌高点的变化引起了口腔共鸣器形状的变化,也就引起了共振峰的变化。因之,我们听起来就是不同的声音。舌高点由高趋低(即由/;/到/a/,第一共振峰F由低变高(HZ左右→HZ左右)。而第一共振峰对语音响度的贡献最大。由心理实验的结果——平等响曲线可知,HZ左右频率对耳朵是灵敏的。一个72分贝HZ的音调与60分贝HZ的音调同样响。这就是说,两个音调要发得一样响。HZ音调能量要比HZ增大四倍。由于这个道理,开口度大的/a/音比开口度小的/i/音在同样用力的条件下要响得多。女高音歌唱演员在唱高音调(基频),如果超过HZ,假设发/i/这样的闭元音,口腔开度也要比/i/的原型加大(舌高点降低)一点。随着音调(基频)的不断提高,口腔开度要求不断增大,使第一共振峰F,与音调(基频)相匹配。假若不配合的话,发出的声音就不谐调,听起来“窄”,不悦耳,也不响亮。第二共振峰F2对响度的贡献次于第一共振峰。F与舌高点的前后有关系。舌高点愈偏前,F2愈高;舌高点愈靠后,F2愈低。

对于播音员来说,恰当地控制口腔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口腔的开度要保证字音在准确的前提下使音波由软硬腭中部传导到口腔前部的这条道路通畅,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共鸣作用,由元音的发音生理(X光电影)和声学特性分析表明,影响F1高低的是口腔前部的开度,即前声腔的大小。前腔开度越大,F1越高;前腔开度越小,F1越低。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字音准确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大声腔,才会使声音响亮。

从实践中了解到,共鸣腔的结构往往影响声音的响亮、圆润。一般说来,口腔的上腭比较深扩,拱型较大,也就是膛大的人,声音比较宏亮;相反则声音显得差一些。音量大的人口腔开度大,反之则小。由此可知,共鸣的好坏与共鸣腔体的大小也有关系。膛小的人,不要给人以挤的感觉,否则字音死扁:膛大的人要适当控制,避免声多字少,发散。我们所说的加大声腔,主要是通过降低舌头前部来实现的,要注意上下颌的开度。后声腔要根据字音的要求及个人的情况适当扩大。但大得过分的话,声音会显得靠后,发闷。由于每个人口腔大小及形状不一样,因此发音的偏前、靠后等问题,应根据自身条件及稿件内容的需要来练习、选择。

唇形也会影响口腔共鸣腔的形状。舌高点相同,唇形(圆与不圆)不同也会引起音色的改变。如/i/—/u/这一对。

元音,/u/是/i/的圆唇。圆唇的结果是延长了声腔,因而使共振峰有所降低,对F2的影响比较明显。我们在发圆唇元音时,唇不要过于圆,注意口腔的开度要比/i/大,嘴唇要收敛些。在语音音色的造型中,圆唇化能使音色显得宏亮、深厚、低沉,展唇化能使音色年轻化,声音会显得清脆、明亮。非圆唇化在一部分播音员中间不自觉地运用着,即原来圆唇的/u/、不论它们充当韵腹还是韵头,一律展唇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u/发成纯粹的/i/、而是发成不那么圆唇的/u/,)这样声音显得年轻些。但是这样做会让听众感到有点“嗲”(dia)的色彩,在播音中是非常忌讳的。这样的用声会显得色彩单一,虽然他会让你觉得“亲切”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u/发成纯粹的/i/、而是发成不那么圆唇的/u/,这样声音显得年轻些。但是这样做会让听众感到有点“嗲”(dia)的色彩,在播音中是非常忌讳的。这样的用声会显得色彩单一,虽然他会让你觉得“亲切”些。

在改善口腔的共鸣中,口腔肌肉的松紧度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知道,口腔壁有一部分是硬的,有一部分是软的。软壁的弹性可以随肌肉,如颊肌、口轮匝肌、嚼肌、舌肌的紧张显著增加,从而使口腔共鸣随之改善。适当地缩紧口腔肌肉,可以加强口腔壁的硬度。口腔软壁越光滑,声音越不会被吸收,混响时间也就越长,增大了声音的回旋余地,从而使声音变得清晰、有力。出口以后也会打得很远,容易集中。假若口腔松弛,声波就会被腔壁吸收衰减,声音就有含混,给人以散的感觉,所以也就传不远。在播音中,我们强调绷紧口腔内部的软壁肌肉,加强唇舌力度,这对于字音的清晰,响亮都是有益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喉部的负担。另外嘴唇太厚,舌头太宽,舌系带过短,牙不整齐或前牙突出,以及两嘴角下垂对发声都是不利的。

根据其它用声艺术的经验以及一些播音员的体会,认为微笑对于加强口腔前部的共鸣以及唇部的力量有很大作用。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面部露出微笑表情的笑肌,以及其它一些表情肌,如嚼肌(口腔内壁肌肉)、颧肌、上唇方肌、犬齿肌等,这些肌肉收缩时,可以把嘴角拉向上方和外方,使面部带有微笑及喜悦的色彩。我们认为在作发音练习时,面部带有微笑表情可以使舌高点后移,舌面降低后,加大了前声腔,这对使共振峰接近HZ有所作用,字音的宽度、亮度,得到了加强。大家可以用这种状态去体会/a、o、e、u、u/这六个单元音的发音。注意要有自然微笑的感觉,不要裂嘴角。应该注意微笑状态只适用于做发音练习。播音时,随着稿件内容的喜怒哀乐,应该有相应的面部表情。在播音中,下腭及软腭的状态,也会影响到口腔的共鸣。我们知道嚼肌是构成两颊肌肉的一部分。下腭的活动是由嚼肌来实现的。下腭的活动性很大,张口、闭口,完全由下腭的位置来定,播音时下腭要自然放松,往后稍收一些。这对于防止喉部肌肉紧张,打开喉咙,会起一定作用。下腭降得太低,口腔张得大,会挤压喉部,容易产生喉音。而有的人下降不够,口腔不开,会影响口腔共鸣。天生的下腭过大或前伸会影响口腔的开合度。

处于口腔与咽腔相连的狭窄部分,平常呼吸时软腭处于下降位置,气息可以从鼻腔通过。发音时软腭上升,把鼻腔关闭。软腭提起以后会使口腔后部形成一个圆的后声腔,可以保存所有的泛音,噪音会变得响亮。如果软腭提不起来,声音就会跑到鼻腔里,也会失去很多泛音,同时也会带上鼻音的色彩,给听众以感冒的感觉,播音员鼻音重的原因也就在这儿,播音时要注意提软腭,但不要压舌根,另外不要提得过高,软腭的提起应该与吸气结合起来练习。

总之,口腔各部位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口腔的共鸣。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缺少哪一部分的协调配合都是不行的。由于普通话语音在口腔形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口腔共鸣,“字正腔圆”也就无从谈起了。对于只用语言作为表达工具的播音员来说,口腔共鸣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

播音创作漫谈第三集[M].北京:三河县印刷厂59-62

往期精彩:

王璐白龙:播音发声的共鸣(一)

王璐白龙:播音与共鸣(二)

徐恒:播音发声基础训练——发声训练

徐恒:播音发声基础训练——吐字训练

播音学文献汇编

收集整理录入汇编

做播音学的守望者与传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