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3简直不敢相认 [复制链接]

1#

今年过年,因为一件事,我的心格外堵得慌。

原本十分期待的过年大餐,却超难吃。

色、香、味,都不对口。

或许你们也猜到了,我要说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从此,“舌尖”成为了一个溢美之词。

如果一种食物说它可以上“舌尖”,那它绝对好吃。

如果一部片被说媲美“舌尖”,那它绝对良心,优质。

可惜,这样一个饱含浓郁香味的“美词”,被自己玩臭了。

今年大年初四,《舌尖3》一出,“舌尖”这个金字招牌就倒了。

豆瓣评分从最开始的8,一路掉到4,与第一季的9.3相比,简直不好意思同名。

这一起落,让我想起了一句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然,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了。

不过,从此,再想引用“舌尖”这个词,必须要表明“”了。

“舌尖1”优秀,“舌尖3”不及格。

那,《舌尖3》到底哪些地方不及格呢?

太急。

纪录片需要慢工出细活。

为了捕捉到生活中的本质,创作者往往要在一个地方扎根好几个月,甚至几年。

这些虽然都是幕后的事,但心是否沉下来,在影像里,观众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一季第一集讲的是“器”,锅碗刀盆砧缸灶。

或许是中国的食物器皿实在太多,导演怕讲不过来,于是开场10分钟,已经讲了4个。

从石板、石锅到穿山灶再到蒸笼,杂乱无序,随意编排。

特别是石锅和蒸笼,都是短短2分钟,场景都没换一个。

石锅的场景,就是一家人用石锅煮了一个石烹松茸。

最后旁白:烟火升起,便有了中国人烹饪美味的期许。

然后,没有接更多的美味,而是接了两张笑脸。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和前面的石板相比,石锅的制作过程或许更值得展示,但导演偏偏选择了前者。

可能石板更简单吧。

和石锅相比,蒸笼更惨。

摄制组大概就是去一家包子店,用镜头扫了一眼。

太急的结果,就是太乱,太浅。

一集看下来,真正让人记住的器皿没有几个,更别说美食了。

“舌尖”的本质也在这一集中丢失了。

“舌尖”说到底是讲吃的,“器”虽然和食物分不开,但没有食物的器终究没“味道”。

第一集,好吃的食物基本没印象。

而噱头最大的,铺垫最多的一道菜,是散发时光幽香的“金边白菜”。

时光的幽香是大白菜吗?

我是没这样的感受。

不过,最让人不爽的是,在这道菜出场之前,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吊人胃口。

他特意细致地介绍来了这道菜的做法——陕菜绝技“花打四门”。

为了凸显这一技艺之绝,文案也是极尽华丽之能事。

“东西南北,四野八荒,大开大合,焰势磅礴。”

所有的铺垫和渲染之后,说实话,铺子很是期待这道绝技做出来的菜。

然而,毫无防备,来了一盘炒白菜。

这。。。

难道陕菜这门快失传的的绝技就是这样吗?

关键是,这道用绝技做出来的炒白菜,真的让人一点食欲也没有。

只觉得,感情被欺骗了。

第三集讲“宴”,美食是有了,结果好看却不吃。

无论是拜师宴还是外宾宴上,都只见食物,却不见人吃。

在这两次宴席上,还都有相似的解说词:“宴席的高潮”。

宴席的高潮是什么呢?

一个是空旷的大厅,一个是举杯喝酒。

所谓宴席的高潮,不应该是松开裤腰带地吃吗?

一桌好吃的,就是不吃,食客吃菜的样子就是不拍。

这样拍食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好看的美食片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望梅止渴”。

所谓的“梅”就是片中人们大快朵颐的幸福吃样。

只有看到别人吃的模样,观众才会流口水,才会对这道菜感兴趣。

冷冰冰地菜式展览,自嗨型的旁白,只会让人觉得很假。

当食物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搭配不起来时,剩下的就只有做作和矫情。

第一集中,川菜师傅兰明路,腌制的泡菜一绝。

但,当他给儿子做了一段饭后,有感而发:爱,就是最好的调味。

这句话,让人觉得和泡菜一样酸溜溜的。

讲述“家乡小吃的”第二集,更是被“家乡人”炮轰不断。

比如西安的水盆羊肉,河南胡辣汤。

为了介绍河南的胡辣汤,节目组竟然选了一个杭州的店。

或许,导演是想用游子情引故乡味,想法乍听起来还不错。

可是,他们却忘了,最正宗的故乡味肯定只能在故乡。

一山一水一食,这个最基本的饮食道理都丢了,那还谈什么吃的呢?

“舌尖1”除了有各种令人咽口水的美食之外,最感人的还有食物背后质朴的乡土人情。

而“舌尖3”却既没有美食,也没有人情。

到目前为止,它最大的贡献,或许就是让某锅,某刀和某砧板变成了热销品。

面对观众的批评和质疑,“舌尖”官方今天也发声回应了。

自称:即使冒险,也要创新。

并且,它还强调了这一季特别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甚至还说自己的观点有大量前期调研和学术研讨支持。

可惜,从成片来看,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仅对第一集,就有网友列出了几十条吐槽的点。

截取的一部分

老实说,珠玉在前,创新不易。

但,没有把食物最可口的一面拍出来这是事实。

饮食有文化和历史,但忽略了吃而大谈文化和历史,那山珍海味也会没了味道。

如何舍取、如何把握平衡,或许是舌尖创作者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事。

应该,或许,还有《舌尖4》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