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去世,19岁的太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亲王继位,张仪又该何去何从呢:张仪奔走列国,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回,得知赢驷已经走了,内心悲痛交加,心中就已经有了退隐。
可是曾经答应先王一定要辅佐新王,帮忙照看一二,于心不忍,打算再留一阵子就辞行。可是嬴荡继位后,立马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他要东出会一统天下做准备。于是他把目光悄悄地瞄向了周王室,赢疾和张仪都出来劝阻,都被赢荡不采纳,所以他有了大相的念头,张仪为秦国奔走了大半生,秦国通过建立在他的三寸不乱之舌的外交国策,赢得了极大的利益,为此后数代秦王的东出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就是这样一位为秦国立下大功的有功之臣,在秦武王即位之后,便被秦武王罢免相位,弃之不用。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秦武王无情无义,没有容人之量的表现。可是当时的秦国朝堂之上,因为惠文后,武王后以及相国张仪的存在与魏国有牵连,或者是魏人出身的官员,以及占据了半个秦国朝堂,秦武王必然会清楚这一势力,再加上因为张仪在秦惠文王晚年屡次施展外交欺诈,使得秦国在外交上信誉扫地,列国皆不敢与秦国交往,秦国陷入了外交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秦武王不管是为了平衡秦国朝堂之上的势力,还是为了挽回秦国外交信誉,走出外交困局,驱赶张仪已经是必然选择。
来到秦国的先走的犀首,在走的魏章,没料到这混到最后的张仪,为了不愧对秦惠文王的慧眼识珠,多年肝胆相照的情谊,在做了一些善后之事,终于决定离开,没想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严重的监视之下,他想走,赢壮却不甘心留下后患,决心派出死士。
晚间,张仪府中一对秦军假时匆忙前来,百夫长看到张仪出来,赶紧告知收拾行李快点走吧,但是这个时候想走已经走不了了。一群群黑衣人蒙面而来,身边的护卫一个个倒下,家丁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眼看着不能坐以待毙。苏宣站了出来,文人遇到武将,哪有什么道理可言。
一支冷箭飞来,苏宣中剑:张仪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他的心在滴血,哪怕赢疾及时出现救下了他,此刻也无动于衷,看着看着怀中的爱人,张仪痛哭流涕,二人的情感早已融入到骨子里。感受到张仪的爱意,苏宣努力睁开了眼睛,爱人已去,张仪已经毫无留恋,前来向兴王辞行。
看着张仪失魂落魄的样子,赢荡心中有些不忍,可是人走茶凉,满堂文武的淡漠让张仪的心更加冰冷。就这样,一代纵横大师就此离开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