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对饮食的需求多种多样,饮食方式也是各有不同。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有哪些饮食方式呢?是茹毛饮血?或是“烧烤”?
茹毛饮血
⒈只求饱,不求好
人类初始,不懂得使用火,人们最开始靠食用果实、兽肉、鱼裹腹。为了维持生命,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仅仅是可以裹腹,不管美味与否。
“饥即求食,饱弃其余”,说明了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保存食物的方法,他们吃的都是新鲜的食物。
⒉生鱼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学会了使用火,熟食也成为了人们的主食。但是,生食依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些生食,并不是刚开始的“茹毛饮血”了,而是经过了加工,才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指的就是切的很薄的生肉,既有牛,羊等家畜的肉,也有鲜鱼的肉。
前边说过,生食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才成为人们的盘中餐。那么,调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步骤了。《礼记》中说到:“脍,春用葱,秋用芥”,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姜齑醋五味食之”。这是因为鱼脍的属性寒凉,不好消化。人们必须用属性热的东西去平衡他,这样吃完后,可以减少对肠胃的危害。
历史悠久的咸菜
⒈盐的出现
“炒咸菜放盐—有盐(言)在先”,可见盐是咸菜必不可少的一道原料。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盐号称“百味之祖”。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人们经过加工的盐称为“盐”。
原始的人们不会用盐,所以后世人们在祭祀是不在肉汤中加盐,即所谓的“大羹不致”,表示对古礼的尊重。
⒉腌制菜方
蔬菜的腌制方法:酱菜,咸菜,泡菜。
酱菜,首先得有酱,古代的酱与今天不同,《说文解字》中说到:“酱,从肉,从酉,爿声”,就是加盐,加酒,经过发酵的肉酱。用各类酱或者酱油腌制的蔬菜,就是酱菜。比如北京最著名的六必居酱菜,是用黄酱腌制的。地区不同,酱菜也不同,口味更是有很大的区别。
咸菜,是用盐腌制的蔬菜。咸菜是穷人的当家菜,在缺少食物的年代,人们为的就是他的廉价,只要是蔬菜,都可以腌制成咸菜。
泡菜,经过发酵的蔬菜。只要是纤维丰富的蔬菜都可以制成泡菜,但要注意,腌制时不可以碰到水或油,这是腌制泡菜的关键。
烧烤的出现
⒈“火”终于出现了
随着人们的不断发展,“火”终于出现了,最早出现的火应该是野火。偶然之间,人们发现用火烤熟的食物更好吃,便有意识地开始保存火种,到后来,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使用火的进程。
⒉叫花鸡
随着对火的认识,人们开始了探索烹饪食物的方法。在那个时候,没有餐具,锅碗等,唯一的方法就是烧烤了,还有一种就是“炮”。
烧烤,我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也就不再过多的介绍了。我重点介绍的是“炮”,“炮”这种方法,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形象地说明他,那就是叫花鸡。
叫花鸡,是将鸡去掉内脏,将黄泥裹在鸡的表面,裹好后放到火里烤熟。这种用泥土包裹而烤制的食物,做法就是“炮”。
无论是烤,还是炮,都影响着我们现如今的烹饪方式,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使用着这些烹饪方法-烤肉串,烤地瓜,铁板鱿鱼等等。在我们享用着用古老方法烹饪出来的美食时,是否会追思一下古人呢?想想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