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舌尖上的中国,我一滴口水都没咽 [复制链接]

1#

春节过去的差不多了,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去大城市开始了又一年的搬砖生活,多的没带,只带走了长胖的几斤肉。

热妹这个春节除了吃吃吃,就只剩下了胖胖胖。

赶巧的是,大年初四的时候,万众瞩目的《舌尖上的中国3》开播,

在我们的脑海里,过年与各式各样的美食是分不开的,

所以,舌尖3在这个时候播出可以说非常的应时应景了。

六年前,《舌尖上的中国》一经开播,迅速地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短短一个月内,《舌尖上的中国》以最快的速度俘虏了全国观众,更在随后的几年内反复重播了38次之久。

年,《舌尖2》再续辉煌,又一次成了了大街小巷的爆款,直到这一部的《舌尖3》的回归,一别已经三年多。

不见其名先闻其声,早已听闻《舌尖3》的声势,极尽撩拨之能事,这个系列的,美食片在江湖上的地位可见极高。

正值全家围坐一起,沏好茶,热妹全家围坐在一起期待着《舌尖3》带来的震撼,不知道是期待太高还是制作确实不如从前了,这一季的《舌尖3》在豆瓣竟遭遇了滑铁卢式的低分。

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

先是正襟危坐,准备舔屏虐胃,但是很快就被屏幕那头的阐述变得尴尬。

第一季的舌尖展现了我大中华的诱人美食。

第二季探讨了食物与人之间的温存关系

前两季之所以能够撩动人,因为写的是食物的乡愁。

在每一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城市的主食依赖,比如兰州拉面,每天听着城里清真寺的召集声,看着面馆里老师傅拉面如入化境,

觉得拉面真是种干净,有仪式感的食品,充满了对面食的尊重。

这点也正是前两季吸引人的地方,到了第三季,不得不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开篇主题为“器”

器材为食物的源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个立意本身是很有新意的,在美食和人物之外开辟新的内容,节目中确实用心了。

但是尴尬的地方是《器》没有表现出与美味佳肴的共鸣,在节目中为观众展示了如何制作穿山灶以及如何使用。

最终的落脚点并不是美食本身,那些菜肴好像只是为了衬托器具的精美。

这种强烈的离题感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重食材之味还是赏器具之美?

不过要说这器拍的也算成功,毕竟论电视购物节目目前还没有看到比这更成功的。朋友圈和微博都被这口锅刷了屏。

到了最后一句:“爱,就是最好的调味”。热妹尴尬症都要犯了。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一出来就知道导演没话说了。”

到了第二集的“香”,终于到了可以说说美食的时候。

据说,《舌尖3》在准备时,踏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处地方,采访了多人,涉及多种美食。

可是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热妹觉得,应该叫小吃更为合适吧。

说到胡辣汤,虽然强调的是让背井离乡的人们能够尝到家乡味道的人文主题,但是也可以去河南拍到正宗的胡辣汤,

可是节目组拍的这个胡辣汤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被网友吐槽“这根本不是胡辣汤”

再比如说到煎饼果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节目组仍然凭借高超的技术,拍出了一点也不好吃的样子。

不知道摄制组怎么了,食物的雾气遮挡镜头,镜头虚焦再转清晰的瑕疵,无一不被人诟病。

不说食物制作剪接混乱,光是主题就令人捉摸不透。整个外包装也令人尴尬无比。

谁能想到,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今天会令人一滴口水都没能下咽。

50分钟的时间里,要纵观古今,要上天入地,还要呈现美食以及美食与人的故事。要征服你的胃,还要征服你的心,谈何容易。

应了海报上那句:品味中国,品味人生。

唯独轻视了美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