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之说,秋季的茄子带有独特的清香,口感细嫩,风味更胜一筹。
经常做饭的人会有如下常识:七八月份产出来的茄子下锅就烂,因为紫色的茄子正好是湿热环境下生成的,秋季就应该自然成熟,是为“应季食物”。
而反季节大棚里产的茄子,似乎怎么在锅里煎煮都不容易烂。
传统中医认为,茄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效,可用于热毒痈疮、皮肤溃疡、口舌生疮、痔疮下血、便血、衄血等。
对于容易长痱子、粉刺、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每天食用蒸茄子,坚持一段时间下来,痱子、疮疖等疾病即可在不知不觉中祛除。
在秋季多吃茄子,能降“火气”,还除秋燥。
我们知道,烹饪茄子的方法很多,比如炸茄子,炒茄子,蒸茄子,烤茄子,焖茄子,炖茄子等。
我认为:在茄子的所有吃法中,“拌茄泥”当是最健康的。
拌茄泥加热时间短,只需放入蒸锅蒸20分钟左右,用筷子扎透就可以了。
关火把茄子取出晾凉,用筷子搅成泥状,最后下蒜末、香菜、盐、陈醋、芝麻油等,拌匀就可以装盘了!
此种做法不复杂,且清淡少油,还可以最大化保留茄子的营养!
补充一句,因茄子的果肉组织本身就很疏松,就如同一块大海绵,煎、炒、焖、炸的时候,烹调油、调味料都很容易吸附在茄子果肉里,这也是炒茄子特别费油的原因所在。
所以,油炸茄子或红烧茄子等不建议多吃!
试想,这一盘油汪汪的油炸茄子吃到肚子里,非但不能让我们的身体为之受益,反而不利于健康!
我记得小时候吃的蔬菜基本都是自家院子里种的,这里面茄子占很大比例,加上那时候菜的种类很少,肉也基本吃不到,所以茄子即成为主打蔬菜之一。
那时候吃茄子,一般都是蒸熟凉拌吃,当然偶尔也会炒制,但我打小就爱吃茄子,不论哪种吃法,茄子似乎总吃不够!
尤其自己也年过半百,每次吃茄子,都是满满的童年记忆,所以即使看到配菜里面有茄子,都要夹来吃,每一口,都要细细地体会其中滋味……
另外,在众多蔬菜之中,紫色者比较稀少,茄子是少数的紫色蔬菜之一。
茄子发紫色,说明其花青素含量高,被称为“长寿菜”,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美容养颜,中老年人应该多吃点好!
所以,食用茄子时,其皮最好不要削!
茄子的保健功效离不开茄皮内的花青素,如果吃茄子的时候把皮去掉,那效果将大大削弱!
茄子吃起来美味,且还有诸多药用功效。
老百姓常说,红的发紫。
紫色为红色之极,紫色又近黑,是红与黑之间的颜色。
红者入心,黑者入肾,可见紫色与心肾水火皆有关系。
故茄子入心可通阳活血散瘀,治高血压、疮疡肿毒、肠风下血等等,多吃茄子还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概率,还会对老年斑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
茄子入肾能消水肿,对于小便不利所导致的腹水、四肢浮肿的人,如果适当吃茄子有很好的通利小便、消肿的功效。而且食用茄子后还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有宽肠通便的作用。
或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实茄子全身上下都是宝,都有药用价值。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处理茄子的时候,会将茄子头上的茄子蒂切掉不要。
然而,被大家丢进垃圾桶的茄子蒂,其实也是个宝贝。
所谓的“一茄两吃”,指的就是既可以将茄子肉烹制成美味的佳肴食用,还可以将茄子蒂煮成水喝。
茄子蒂可是降火良药,对于治疗肺热咳嗽是有一定疗效的。
因为在中医里讲,茄子蒂是性寒的,所以它有清热、去火、解毒的功效。
如果家中小孩或老人,有因为肺热造成的咳嗽或者上火了,我们可以买来长茄子,把茄子蒂切下来,放到冰箱里冷冻一两个小时,以增加茄子蒂的寒性,起到清肺热、解毒化痰的功效,冻透后,放到水里煮5分钟,晾凉就可以当茶频服了。
而且其味道也算平和,没有怪味,小孩子也能适应!
但是,如果脾胃虚弱则最好不要尝试了;而且对于寒性咳嗽也不管用,它只针对热性咳嗽,即白天咳嗽多、有黄痰的咳嗽。
再者,对于脾胃虚火引起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鼻出血,咽喉肿痛,眼屎增多,小便发黄等小毛病,可以直接把茄子蒂切了煮水当茶喝,很快就能缓解症状。
另外,对于冻疮患者,我们可以取冬天地里的茄子秧(连根)两三棵用水煎,水开之后再煮20分钟,然后用这种水泡洗冻疮患处,同时用茄子秧擦洗,一般两三次就有满意效果。
那些常年风湿关节疼痛的患者,也可以用茄子根来煮水,待热水变温的时候,将水涂抹于患处,或者直接用茄根水来泡双腿和关节,不花钱还很有疗效!
对于寒湿偏重的患者,还可加生姜,艾叶,花椒和茄子根一起煮水熏泡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