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篇古文共78个字,却全部读一个音,舌头 [复制链接]

1#

当今世界的已知语言已然有种,而汉语的魅力是尤为独特的:它源远流长,看起来古色古香,写起来龙飞凤舞,读起来字正腔圆,品起来字字玑珠。那一笔一划,都蕴藏着历史的波澜壮阔;那一撇一捺,都流淌着文化的浓郁韵味。

尤其是汉语的音韵,与其他独立语种迥然有异,却同样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在读古诗词时,我们经常能遇到叠韵和双声的情况。以《关雎》为例,窈窕淑女之“窈窕”,韵母相同,是为叠韵;参差荇菜之“参差”,声母相同,是为双声。合理利用音韵的技巧,可以使诗句读起来如音乐一样优美。

假如我们将双声在句子中的比例无限升高,直到整个句子全部变成同声,那么这首诗便成了著名的趣味作品:结巴诗。它又叫口吃诗,即每行每句皆采用声母相同的字,读起来像读同一个字,像有口吃的人在读一样。再说浅显些,也就相当于现代的绕口令。

口吃作品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少才子文豪都写过,像王融、温庭筠、苏轼等都是“口吃”的高手。其中苏轼的《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水平很高,我们简单领略两句:“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篙竿系舸菰交隔,笳鼓过军鸡狗惊。”56字同声,堪称惊为天人!

虽惊为天人,但这还不是结巴作品之中最为难读的,更有口吃文言文横在其前。民国著名语言学者赵元任先生,曾经施展过这一技能,他写78个字的古文,看起来短小却是相当精悍,因为整篇文章全部采用同一个读音,舌头捋不直的人看看就行了,最好别读。另外,假如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僻字怎么办?没关系,不必查字典,只管读它“ji”即可!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不过,读是这么读了,可理解起来还是要咬文嚼字的。这篇文章的大意是:季姬这人自觉太寂寞,于是决定养鸡来解闷儿,养的品种是棘鸡。棘鸡一饿就叽叽地叫,季姬就用竹箕装稷来喂它们(稷,jì,古代粮食作物,粟或黍属)。鸡吃饱了,就跳到了季姬的书箱上(跻,jī,登、上;笈,jí,书箱),季姬很生气,急忙去赶鸡。

鸡一看这形势也急了,就沿着书箱跳到了桌子上,这下季姬更急了,趁手抄起竹箕就去打鸡。要说这竹箕速度飞快,外加季姬技术不好,却击中了几个陶俑,陶俑自然是稀碎啊(齑,jī,原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这里取其碎意)。

鸡便聚堆在桌下乱叫,气急败坏的季姬脱下木屐就是一顿胖揍,最后鸡死了(殛,jí,突然死亡),季姬过瘾了,就写下了这篇《季姬击鸡记》。赵元任还曾写下过它的姐妹篇《施氏食狮史》,其目的据说是为了反击当时那些崇洋媚外、贬低汉字的人。是的,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只有汉语能写得出来。

首先,这是用文言文书写的文章,不懂古文的人只能囫囵吞枣地读出来,却根本不明白意思。此外,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口吃”本质,而其他语言是不可能产生此类作品的。有趣的是,这篇古文的读音全部是ji,读的过程中舌头始终保持同一个姿势,所以读完之后有一种僵了的感觉,就好似舌头不打弯了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