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短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徽州嵌字豆糖一口一个字的咬文嚼字糖,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手艺更是匠心独运,凝结着民族的智慧精华。素有“咬文嚼字”的嵌字豆糖就是其中之一,在豆糖上刻上中华文字,一刀切下去,整齐均匀,不但口齿留香,还赏心悦目。

掌握这门手艺的他,16岁拜师学做嵌字豆糖,数十年如一日,走街串巷,将传统徽派点心制作手艺传承至今;另辟蹊径,将濒临失传的嵌字豆糖发扬光大,从迫于生计放弃豆糖,到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他和嵌字豆糖一夜成名,他的传奇还在继续。

讲述匠人故事,品鉴独运匠心,传播华夏文明,本期子牙童趣匠人观察带你了解,嵌字豆糖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金惠民先生。

金惠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生活在徽派文化的气息中,在安徽祁门,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春节,除了喜庆热闹,张灯结彩,庆祝新年外,家家户户都会在桌上摆上一种非常特别的糕点,淡黄色的外表上嵌有黑色的文字,有“囍”、“福”、“旺”等祝福字样,字体清晰可见,一个糕点四四方方,如同麻将一般。这种糕点给金惠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得知这种糕点叫做“嵌字豆糖”,从此与豆糖结缘。

金惠民从十六岁起,开始跟随师傅学做嵌字豆糖,刚开始他认为这项手艺很好掌握,无非就是将糯米、麦芽、黄豆和黑芝麻等简单食材混合制成带有字样的糖,辅助工具也就是一把刀和两片木板。

可是当他真正上手制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了。嵌字豆糖的工艺极为繁琐,前后一共28道工序,首先是选材,要选择特别优质的黄豆和黑芝麻,然后将黄豆炒熟,把黑芝麻和熟黄豆磨成粉,再将麦芽糖熬成糖稀,这才是第一道工序。

接下来还要将熬制好的糖稀分别倒入黄豆粉和芝麻粉中,搅拌均匀后,切成短条。这些黑色和黄色的短条,就是每个字的“笔迹”,用他们组成各种不一样的偏旁部首,然后拆解出来,像搭积木一样拼出来每个字的偏旁结构。

然而更考验金惠民的是熬制糖稀,通常要耐住性子,熬上一天一夜,而且要将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这极为考验手艺的功力。

就这样,金惠民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豆糖手艺的每一道工序,有次,金惠民拼具体的汉字时,费了好大精力用黄豆面团包裹好,最后成型切下来却发现,自己把字体包反,由此可见,一个工序出错,就会制糖失败,只能重新再来。

在经年累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金惠民制作嵌字豆糖的手艺越发精熟,他对制糖的各个工序所讲究的难点都烂熟于心。对于制糖手艺人来讲,冬季是最合适的时机,因为只有冬天的温度才能让糖浆更容易成型。况且糖浆凝固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这就限制了制糖的工艺时间,也就是说从拼字到包裹成形,再到拉伸等操作时间必须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否则糖浆就会凝固。

手艺掌握以后,每年冬天,金惠民就和师傅走南闯北,上门帮人家制作嵌字豆糖,这样传统的方式,金惠民一做就是四十年。

本以为能和嵌字豆糖相伴始终,没想到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的糕点涌入市场,人们轻松地就能买到各种花样的糕点,于是,请金惠民上门制作豆糖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嵌字豆糖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嵌字豆糖的工艺非常繁琐,年轻人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这种传统手艺,导致嵌字豆糖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掌握这种手艺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师傅,且不到20人。

后来金惠民自己张罗作坊,希望手艺能够传承下去,然而市场冲击下,传统点心逐渐没落,金惠民只能叹息。

迫于生计,金惠民去城里打工,而正在他万分艰难的时候,一个年轻人主动找到他,说要与他合作,这个小伙子就是汪镇华,因为品尝过嵌字豆糖,对能在糖上刻字一见倾心,于是决定开办食品加工厂,汪镇华拜金惠民为师,从此金惠民就住进了厂里,希望能借此机会保住这门手艺。

然而,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才能让传统的嵌字豆糖再次被人们接受呢?时代变了,如何才能让豆糖焕发新春呢?

金惠民和徒弟汪镇华不断思索着,认识到必须要先解决豆糖只能在冬天制作的传统,只有突破了这个瓶颈,才能扩大生产。经过多种实验和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特制的锅,能够确保制作嵌字豆糖时所需的温度和环境。

解决了豆糖工艺难题,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嵌字豆糖的销售。

现在,怎么才能让新时代的人们广泛接受这种点心呢?

这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国家正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传统手艺,于是,金惠民于年将嵌字豆糖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这样的官方认证,金惠民更觉得身上担子更重,如何推广嵌字豆糖成了首要工作。

就在这时,一次宣传嵌字豆糖的绝佳机会来了。

《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制作组联系上了金惠民,希望可以采访这位老手艺人。

在摄制组的指导下,金惠民将数十年的制糖工艺展露出来,每一次拉伸,每一次捏条,每一个笔画刻字,他都一丝不苟,在镜头下,他充分展示着嵌字豆糖的制作工序。

2月2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金惠民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看着记录片里关于嵌字豆糖的每一道工序展示,金惠民回想几十年的坚持,终于嵌字豆糖广为人知。

随着电视节目的播出,嵌字豆糖可谓一夜成名,订单如雪花般络绎不绝。

他们将嵌字豆糖放到电商平台销售,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上二三十块钱,去品尝这种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传统点心。

年,嵌字豆糖走出国门,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上展出,精湛的工艺,浓郁的文化气息,博得广大海外客户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安徽祁门的这种特殊的点心。

几十年的手艺传承,背后是一个匠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金惠民数十年如一日,在嵌字豆糖上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安徽祁门到全中国,进而到全世界,这背后是一位老艺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赤子之心。

一个人,初心不改,将一件事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匠人精神,匠人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正是这样的人,甘于寂寞,一遍一遍,精益求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手中复活,从而代代流传,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精神更是鼓舞着更多的人去钻研探索。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经过手艺人的传承发扬,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果你喜欢我的视频,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