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孩子教育#
平时听到不少家长说,一篇课文就那几个字,多简单呐。一年级老师轻松死了。
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一年级教材上的一篇课文真的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了吗?
请看语文老师的一堂识字课的任务吧!
以《识字3口耳目》这一课为例。
总共17个字,却要花三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碰到接受能力慢的孩子,下课还要再个别辅导,再花几节课才能让他们都学会。
第一堂课,老师先要引导孩子认识这17个字。
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比如:两个小女孩站在花坛边,一个小女孩用手指着花朵说,花儿真美呀,另一个小男孩儿耳朵听见了,眼睛看见他们了,也一起来看美丽的花。
老师要在孩子们的表达中,相机出现生字:口、耳、目、手、足
然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准这17个字。
其中“足,坐”是平舌音“手,战”是翘舌音,让学生用上这些生字进行日常的口语表达,在说话交流的语境中,老师听出他们发错的音,要及时给他们纠正。
第三,老师在通过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们用这些生字组词。
比如说:“手”可以指着手的各个部位说: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
还可以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举一反三,说拍手、挥手、摇手、握手,大手、小手、拉手。
用这些方法把剩下的四个生字也读熟组词,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第二堂课,首先要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这些生字,然后再来学下面的12字儿歌。
学儿歌,要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正确。
老师纠正他们的读音,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纠正,认真听的人能跟着后面学,不认真听的人,他的读音有可能就不准确。
老师接着要借助于语言的环境,让学生朗读,理解儿歌。
借助于动作的表演,让孩子们做一做,来感受理解儿歌。比如“站如松,坐如钟”,就让孩子们来做一做,感受一下,然后呢,再出现生字:站,坐。
说一说我们要怎么站,怎么坐,更健康。
下面就要反复地教学生朗读儿歌,如果老师不能把节奏、停顿示范好,孩子们还容易形成唱读。
老师通过多示范,多带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模仿学习老师的停顿。
认识字,熟读了儿歌,也理解了儿歌,下面就要进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写字。
一年级的孩子写字,非常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
要求孩子在动笔前,先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笔画,再观察田字格中的示范字,老师还要引导孩子注意每一个笔画在格子中间的位置。
老师经过反复的示范书写,让学生学习正确笔顺,再指导孩子们握笔,坐正,书写。
如果这时候没有养成观察,握笔姿势的好习惯,将来纠正就相当困难。
这一课要写四个字:口目耳手,还要认识:横折,竖弯,撇三个笔画。
老师,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示范,认识每一个笔画的名称,反复说,让多名学生说,学生才会记住。
然后再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练写生字,停的看每一个学生的书写,写得好的还要上台展示表扬,写得不好的还要立即纠正,告诉他怎么写。
第三堂课,要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作业。
老师要读一题,指导每个学生做一题,一边读一边巡查,有没有学生忘记做,漏做。
指导每一个学生做完,收上来。
再让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学过的生字。反复的提醒,笔顺,坐姿,握笔姿势等等。
所以,别看教材中只有几个字,但是所教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家长们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对一年级孩子的每节课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