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能说会道,爸妈就会感觉到特别开心,因为宝宝开口说话,意味着宝宝的成长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交流了。
可是有些父母会感到担心,比如宝宝都已经两岁了,却还没有开始开口说话,这就会让父母十分着急。
以为宝宝的听力或者智力有问题,就忙不迭地去寻医问药。结果却被医生告知,宝宝说话慢,原来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
01宝宝说话慢的原因
原因1、大脑发育迟缓
在大脑中,有一部分专门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这部分如果发育迟缓,那么孩子说话就要比其他孩子晚一些,当然,如果孩子曾经经受过头部的重击等,极有可能会损伤该区域,导致孩子说话困难。
原因2、听力受损
孩子说话,需要通过模仿大人才能实现,才会通过自己偶尔的发声,了解到这种交流的方式,并且慢慢地熟悉。
可是听力受损的孩子,他们因为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同样也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因而就失去了模仿的可能性,孩子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
原因3、舌系带过短
孩子的舌系带长短,决定了孩子舌头的灵活度。如果舌系带过短,孩子的舌头就会显得相对笨拙一些。
在语音的转换方面,孩子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说话“大舌头”,一般都是舌系带过短。
父母可以让医生检查后,剪一下舌系带,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
原因4、环境影响
如果说以上三种原因极少出现,那么环境影响,就是导致孩子说话晚的主要原因了。比如父母本身就是沉默寡言的人,不但很少和孩子说话。
家庭成员之间也都是安安静静地,基本无话可说。或者孩子咿咿呀呀说话的时候,父母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使得孩子说话的欲望降低,也会影响宝宝的说话联系。
另外,有些家长在宝宝学说话的时候,觉得宝宝的发音滑稽可笑,就会消化宝宝,使得宝宝说话的积极性被打击。
02不同时期孩子的语言发育
第一个、先声期
宝宝8个月以前,属于先声期。孩子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语音,这些单调的语言,是宝宝需要竭力去表达的。
但是成年人根本无法去体会真实的意思。宝宝在面对不同事物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有变化,说明宝宝开始知道语言需要变化。
第二个、理解阶段
孩子在1周岁以前,随着父母有意识地教授,对于特别熟悉和常见的词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知道父母具体在表达什么。
同时,孩子也已经学会了几个简单的常用词语,开始表达他们的认知。
第三个、不完整句子
差不多在1岁到1岁半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非常迅速,积累的词汇量越来越多。但是宝宝对于这些词汇的总结,还缺乏逻辑性。因此,虽然可表达短句,但是并不完整,需要父母予以揣摩。
第四个、简单句子
孩子在2周岁的时候,如果父母引导得当,语言环境合适,那么此时的宝宝,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而且句子的语法相对正确,逻辑性比较强。
第五个、自语言
从2周岁开始,宝宝开始体会到说话的无穷乐趣,因此,这个阶段,宝宝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
不仅词汇量猛增,有很多词可能是父母都很少听说过的。而且可以使用相对复杂的句式,来完整阐述自己的意思。
这个时期,会一直持续到4周岁,极容易出现宝宝“话痨”现象,父母一定不要嫌弃宝宝,要对他们有积极的回应。
03如何帮助宝宝提升语言能力
方法1、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针对宝宝在不同时期的语言能力特征,父母时刻要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即便宝宝在一周岁以前,也要不停地给宝宝说话讲故事唱儿歌,通过这些方式,来刺激宝宝的听力。
当宝宝有说话的欲望时,要对宝宝进行鼓励,不要轻易去嘲笑宝宝的发音。
除了跟宝宝进行多一些交流之外,家庭成员之间,也要每一天热热闹闹地,给孩子更多学习新词汇和模仿说话的机会。
方法2、示范标准的语言
宝宝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因为唇齿舌的控制并不自如,因此在发音方面,会存在很多的误差。
这是所有宝宝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阶段,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发现宝宝的发音错误之后,复述一两遍正确的发音,帮助孩子正确表达。
很多父母让宝宝说普通话,其实没有必要,父母发音不标准,会给宝宝不好的示范。
方法3、了解宝宝的语言能力
在宝宝学习说话的时候,父母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宝宝在说话方面的优缺点,要及时发现影响宝宝说话的生理缺陷。
只有这样,才能早发现早纠正,不会让宝宝错过最佳的语言训练期。只要干预及时,即便是听力障碍的宝宝,也能发出比较标准的语言。
父母要了解每个阶段宝宝的特点,经常性地对宝宝进行简单测试。
方法4、创造提升能力的条件
孩子的说话能力,通过一段时间野蛮生长之后,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向着更加规范、理性的方向发展。
全能辣妈育儿寄语:
家长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些动画片的片段,或者和家长分别来扮演喜欢的角色。通过规范语言的模仿,使得孩子表达更加条理清晰。
这些有条理的表达,会对孩子将来的文化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也可以因此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